语文“课前预习”的着力点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课前预习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语文“课前预习”的着力点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把这一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衔接起来呢?这个问题很多同仁都感到很困惑,但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如果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做得好,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抓好这一环呢?那就是怎样让学生会预习,从而培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重视预习的作用。

  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在预习中能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引导他们去思考,也为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作好了准备,这样,既避免教师“一言堂”现象的发生,也可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设计好若干预习的提纲,指导学生有效地预习。

  其次,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形成模式。

  叶圣陶曾经说过: 凡为教,目的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某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真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学生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预习:

  第一:阅读课题,揣内容。

  大家都知道,许多电影、电视剧只要看到标题,就能猜知和想象到故事得主要情节,那么学生预习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步:默读提示,明要求。

  在新教材中,每课书前的方框内都有预习提示,学生要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从此来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三步:朗读课文,查字音。

  学生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时,读书可用普通话大声地朗读,同时画出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然后利用工具书查出这些字音,自己动手解决这些问题,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这一步的目的是锻炼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第四步:精读课文、理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这次精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美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第一册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预习情况时,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看到眼前的藤萝花(看花)→引起对过去的回忆(忆花)→写了作者的感悟(思花)虽然学生的表述很多,但多数都能把握要点。能悟出作者的思路,这一次实践使我进一步尝到了教会学生预习的甜头。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五步:再读课文 质疑难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主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了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这一步为学生听课确定了听记内容。

  第六步:细读练习,测效果

  学生在完成前几步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因为课后练习“实现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本意 时间管理。”通过课后练习的阅读,学生能探知本文的主旨,通过完成练习情况能反馈学生预习效果,初步知晓本文的重点,这一步主要是锻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上各项课前预习步骤,在开始时,首先一步一步督促学生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则可让学生自己自觉地去做,持之以恒,逐步形成预习模式,学生如能长久地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课前预习,定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xuexi/88177.html

相关阅读:学会选择预习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