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胆猜测游戏结果,能用符号记录并清除表达自己的发现。
3. 体验在科学游戏中小组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记录纸1张,小组记录用纸、笔和线
经验准备:幼儿基本学会打结
活动过程:、
一、两根线的连接
师:谁有办法把两根线拼起来?幼:打个结
要求:小组三人合作,试一试怎样打结起来。
提问:两根线连成功后是个什么情况?
情况1:变长了;情况2:变成了圆圈;
小结:原来线连接起来会有不同的结果。
承上启下:
刚才我们用两根线连接起来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如果有更多的线连接起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二、六根线的连接
1. 提出游戏
师:老师这里有6根线,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需要三个人合作,请两个小朋友和我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实验方法:一人抓住线的中间,两边两人按两根两根的方法连接。
师:实验在进行中,请下面的孩子猜一猜会产生什么结果?
幼:可能会有不同的圈、可能变成很长的一根线。
2.猜想记录
师:三人一小组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贴到大记录单上。
3.交流讨论
师: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你们认为6根线两边两两打结后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有哪个小组和他们想的不一样?(相同的想法有不一样的记录)
4. 动手实验
要求:三人合作;不会打结的可以拿线,但要握紧线、不松手;两边的小朋友两根两根打结;全部打好后松开把结果记录下来。
5.介绍交流
提问:哪个小组来介绍交流一下?有小组和他们一样吗?和你们猜的情况一样吗?
6. 揭示老师的6根线
师:原来,可*组是一样的。
承上启下:
我们用6根线两边两两打结,出现了许多不一样的结果,如果我们用更多的线打结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三、多根线的连接
1. 分两组游戏:
要求:每人占一个位置,每人打一个结
2. 两组展示结果,幼儿入座。
结束语:原来,很多线连接在一起,出现的不一样的结果,还会有不同结果吗?我们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进一步的尝试。
建构式教材上把这个活动安排在关节的后面。我认为,关节其实是骨头的特殊部分。讲到关节,一定先要了解骨头。因此,我把这个活动排在了本周的第一节。
开始琢磨,关于骨头,孩子最应该了解的是什么?名称?不一定。查找了很多资料,关于骨头的名称,其实有许多不同的划分,也就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最终自己决定:1、与平时的语言习惯一致的骨骼名称介绍给孩子。比如:肩胛骨、鼻骨。2、与大班孩子的习惯养成最最重要的骨骼的名称让孩子知道。比如:脊椎骨。从《走近小学》的主题开始,我们就开始要求孩子们做端正。在今天的活动中,脊椎骨的作用就能让孩子明白。3、其他骨骼的名称就笼统一些。比如:手臂的骨头、腿部的骨头。
除了名称,骨头的作用也是一个主要内容。支撑身体、保护内脏与大脑。
还有,关于骨头的变化。我觉得大班的孩子有兴趣也有这个能力来了解。
材料的准备上,如果一下子出示全身骨骼图,孩子们会惊慌。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弄得像在人体解剖课。X光片是主要的。通过手部、腿部、胸部的X光片,孩子们回忆与交流、丰富着骨骼的知识。然后在出示全身骨骼图,并让孩子们模仿X光片上人物的动态。孩子们觉得很有趣。虽然嘴里还是在说着“死人骨头”,但没有丝毫的害怕。我也顺着孩子们的“死人骨头”话题,引起孩子思考:为什么人死了后其他都腐烂了,骨头却保留了下来?孩子们得出结论:人体中骨骼是最坚固的。
在区角活动时,孩子们提出要借用我的骨骼图,来画、来剪贴。
相关知识:正常成人共有206块骨头。其中躯干骨51块,颅骨29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出生时有350块,幼儿有303304块骨头。成人后5块骶椎合成1块骶骨,45块尾椎合成1块尾骨。
骨头啥模样 健康
一、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名称和作用。
2、懂得一些保护骨骼、促进骨骼生长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X光片(手臂、腿、胸部);PPT:脊椎骨、全身骨骼图
文字卡:支撑、保护;好习惯、有营养;
三、活动过程:
(一)我的支架
1、我们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小学生是怎样坐的?是什么让我们的身体能挺直?
2、捏捏身上的骨头,捏上去什么感觉?(硬硬的)这是脊椎骨。出示PPT
3、身上哪些地方有骨头?
4、小结:骨头长在皮肤和肉的里面,我们看不到,但能摸到。有一种机器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骨头。
(三)看X光片,认身体部位(腿部、胸部、脚部)
1、这里有几张X光片,你能认出这是什么地方的骨头吗?说说它们的样子,在自己的身上摸一摸。告诉幼儿骨骼的名称。
2、你还知道身上有哪些骨头?
(三)人体骨骼。
1、看了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关于骨头的知识?(老师可先示范:看了这张图,我知道人的手臂由两部分骨头组成,上面一根、下面两根)
引导幼儿关注: 腿部、头部、胸部、腹部、手、脚
2、对你不知道的地方提问,相互解答或老师解答。
3、人体有这么多的骨头,骨头有什么用呢?(支撑身体、保护内脏)
出示文字卡:支撑、保护
小结:有的骨头能支撑我们的身体,比如:脊椎骨、腿上的、手臂上的骨头;有的骨头能够保护内脏。比如:肋骨
做几个动作,感受骨头的作用。立正,手臂前伸;摸一摸,感觉骨骼的保护作用:头盖骨、肋骨。
4、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骨头,到底有多少块骨头呢?自己摸一摸,或是数一数图,估计一下。
大人有206块,为什么有那么多?看看手骨图,知道人体的有些部位是有许多小骨头组成。
小朋友的骨头在不断地长
4、骨头在长,会有什么变化呢?(长长、合并、变硬)
(三)让骨头长得好
1、怎样让骨头长得好?
2、如果骨头受伤了,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受伤?
3、师幼共同小结,提升:喝牛奶、晒太阳、运动、坐得直、站得稳
一、活动设计背景 此活动最初是因为本学期苏州同题开课活动中,太仓抽到的是中班科学“瓶子”。受小班科学活动“纸盒叠叠乐”的启发,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尝试让孩子用不同的瓶子进行叠高,在操作的过程中探索用瓶子和盘子垒高的一些方法,积累保持物体平衡的粗浅经验。还意在让幼儿感受空间造型的艺术美,让孩子感受那种源自生活且真切的美。由此设计了中班科学活动“瓶子叠叠高”。在设计之初,我们就感觉这样的活动放在大班更为合适,但因苏州同题开课只能是中班,所以在目标定位、活动难度上偶有所降低。此次展示活动我定位在大班科学活动,在目标以及过程设计上都做了调整。
二、操作材料选择
本次活动,选择了3种大小、形状各异的瓶子,小号矿泉水瓶、口香糖瓶和小糖瓶。之所以会选择这三种瓶子,是因为矿泉水的瓶盖小而且瓶子高,想给孩子的关键经验是:瓶盖小,接触面少,瓶子在搭建中不够稳,数量多才能相稳定。口香糖瓶相对较稳,4个量的投放给孩子无限的可能,可以单独放1个,也可以2个、3个甚至4个一起放。小糖瓶有两种,尖盖瓶和圆盖瓶,想让孩子了解的关键经验是一个瓶子是一个点,两个瓶子是一条线,只有三个瓶子才能形成一个支撑物体的面——三角形,尖瓶和圆瓶其实是一个道理,投放两种也是让幼儿学会变通。这是在材料的投放中,所考虑的难度和关键经验的梳理。
三、活动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通过看、说,快速的了解操作材料有哪些?为后续的多次操作整理材料环节做铺垫。随后再由问题“10个瓶子和6个盘子可以怎么玩?”,激发幼儿的主动思维,引出叠高游戏。
重点环节共安排了三次操作:第一次操作,放手让幼儿自由叠高,感受游戏的乐趣,发现叠稳的方法;第二次操作,按一层瓶子一个盘子的顺序叠,尝试迁移第一次操作时积累的经验,看谁叠得稳又高;第三次操作是在第二次经验梳理的基础上的再次探索,意在让幼儿迁移更多经验,探索叠得更高更稳的方法。在每一次操作之后,都会根据孩子的现场表现进行交流分享,梳理相关经验:如每一层瓶子高度要相同才能稳;三个尖顶(圆顶)瓶子可以稳稳地撑起盘子;瓶子越高,瓶盖越小,重心越不稳;层数越多,每层用的瓶子数量越少;底层一定要牢固;放的时候一定要找准合适位置,小心轻放等。
延伸部分则让幼儿感受建构中所体现的艺术美,并尝试和同伴探索叠得更高更稳的好方法,活动最后还让孩子们回去寻找生活中其他可用来玩叠叠高游戏的材料,让教学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
四、活动实施反思
综观本次活动,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可供大家借鉴的:
1.目标定位以及表述比较精准、具体,可操作性强,体现了年龄特点。
2.活动准备充分,材料选择经过细致考虑,为目标服务,不随意而为。
3.活动设计层次清晰,由易到难,逐次递进,注意了问题的开放性与引导性。
4.活动注重幼儿的主动探索,关注幼儿的语言表达、动手表现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重在欣赏、鼓励,避免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当然,任何一个活动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都有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师幼互动上,如何根据幼儿的现场反应进行有效的引导,还需要教师有更灵活的教育机智;再如:对于科学操作类活动,在限定的集体活动时间内,如何分配操作与交流的时间段,也需要考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er/1032300.html
相关阅读:幼儿园大班科学教研活动??《有趣的电》
【大班科学活动】空 气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开锁
大班科学:空瓶吞蛋
大班科学教案:探索太空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