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活动:哈哈小人
设计意图:
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5—6岁的幼儿在年龄特征上“有强烈的创造欲望,能长时间专注探索物体的操作;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在对此年龄的阶段目标中也提到了“探究、操作、实验,对实物变化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细致地观察、回忆、再现以及理解方法后的想象创造对大班幼儿是能力上的挑战,将对幼儿后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起到铺垫作用。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并表现其中的趣味。
重点: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一半幼儿,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2、2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能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一)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3、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顶天立地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绘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环节价值:1、此环节虽然是幼儿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习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的“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并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平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二)。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顶天立地”地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要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们画的“小人”为何断开了?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画在什么地方了?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几个问题。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之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三、图四。)
4、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幼儿会说折线上。)
(2)激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环节价值: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能,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与表现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呢?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环节价值: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想继续创造的兴趣依旧,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引发更多的“哈哈”……
设计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习惯与能力的话,可以删掉第一环节中关于 “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一试。
活动评析:
此美术活动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融入了很多的探究元素,而且这些在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来的“探究”,可以让幼儿对“哈哈小人”美的表现与创造充满了乐趣。
1、探究——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造”哈哈镜, 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笑声。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因此而乐此不疲地尝试。
2、探究——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表现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3、探究——可持续
“小人”变形夸张的造型,一旦被幼儿感悟和理解后,会很主动地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孩子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4、探究——简单
此美术活动的材料简单为幼儿的可持续探究又提供了一个保障。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是否简单易找是很大的一个考量,过于繁杂就缺乏普世性,而该活动只需纸和笔。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但在发现、想象与表现的能力上会有适度挑战,能激发大班幼儿的兴趣,所以探究表现的材料简单有利于幼儿的重复实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er/1148282.html
相关阅读:大班美术:洞洞变变变
大班美术教案:美术公开课教案
大班美术教案:猪小弟
大班绘画活动:小小设计师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果树妈妈宝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