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资料:我们开展《可爱的小动物》主题活动时,使用多媒体动画进行了《小鸡出壳》的音乐活动后,孩子们显得意犹未尽,时不时地还冒出几个小鸡出壳的动作来。
早上孩子们正在吃鸡蛋,杨文轶忽然拿起桌子上的鸡蛋壳兴奋的说:“像小鸡出壳里头的!”。他的话马上引起同桌其他孩子的关注,纷纷拿起桌子上的蛋壳看了起来,“真的蛮像!”大家都显得非常高兴。于是,我顺势提议说:“我们把这些蛋壳留下来做‘小鸡出壳’吧!”“好!”孩子们热烈的响应我的提议。于是,他们细心的将比较完整的蛋壳收集起来,放到活动区中备用。
二、观察时间:区域活动的时候
三、观察地点:美工区
四、观察对象:A男4岁韦子轩 男4岁C女3岁半B
五、观察目的:了解孩子们是否能自己完成生成活动——小鸡的制作
六、观察实录:
我一宣布区域活动时间开始,几个孩子立刻搬着椅子围坐到美工区,然后每个人拿了一个蛋壳在手里,可是却翻来覆去不知该如何下手。A说:“有一只小鸡就好了,可以放在里面。”“可是放一只真的小鸡,它会跑掉的!”B马上反对到。“那就做一只假的吧!”A。“就做一个假的放在里面。”B附和到。几个孩子起身在美工区转悠起来。摸摸剪刀,放下了。拿拿彩色笔,放下了。几个人在美工区里摸摸放放,漫无目的地搜索着制作的材料。走到橡皮泥跟前时,C突然眼前一亮,高兴地拿起一桶橡皮泥,对其他的小朋友说:“我们用橡皮泥来做小鸡吧!”其他的小朋友也跟了过来,A和B又每人拿起一桶橡皮泥回到桌前。C选择了一块橙红色的橡皮泥,A选择了一块混色的橡皮泥,B则选了一块玫瑰红色的橡皮泥,几个人准备开始做小鸡了。
首先,他们几个人都用自己的橡皮泥团圆。可是当他们分别都团出球形后却停止了进度。他们没有往下做,而是又团出几个大大小小的球形来。这个样子持续了五分钟,B抬起头来,看见站在一旁的我,于是向我求救:“杜老师,你教我做小鸡吧。”
我蹲下来笑着说:“呀,真像小鸡的头!做得真好!你们再想一想小鸡的头上还应该有些什么?”“眼睛和嘴巴。”他们一起回答说。“是啊,那你们可以加些什么?”C好像受到了启发一样,拿起一块黑色的橡皮泥,拧下一丁点儿按在鸡头的一侧,又拧下一丁点儿按在鸡头的另一侧。现在看上去有点儿像鸡头了。接下来他又从橡皮泥上揪下一块,可是揪的时候带出了长长的一条来,他却并没有在意,仍然把它安在两只眼睛的中间。他似乎很得意,举起来对旁边的A说:“看我做的小鸡!”不料A却说“像个小蝌蚪一样!”“哪像小蝌蚪呀,是小鸡。”C有点儿着急地说。A反驳到:“这么长的尾巴。”“这是嘴巴。”C解释说。“鸡哪有这么长的嘴巴,一点都不像。”A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C不再强辩,而是将嘴巴上的橡皮泥揪了一段下来,看了看又揪了一段下来。再看一看,觉得可以了,便停止了修改工作。接着把先前做好的圆球安在鸡头的下面,这下一只小鸡真的做成了。但是他没有急于展示自己的“杰作”,而是自我欣赏起来。与此同时一旁的B也捏出两个小圆球安在鸡头上,可能是眼睛挨得太近的原因,比例不大对劲儿。所以B看着自己的作品,自言自语的说:“怎么不象?”说着,将两只眼睛取了下来,看了看又朝旁边点儿的地方放了下去。可是感觉还不满意,看到旁边的C已经做完了,就对他说:“你帮我做吧。”可C却说:“我教你做吧。”“好吧!”B同意地说。“先做一个圆形再做两个眼睛再做嘴巴再做一个圆放在下面就好了!”他一面讲解一面示范。与刚才做小鸡相比,现在教别人做要熟练得多,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很清楚。只是并没有顾及到B是否跟上了他的速度。过了一会儿,B基本上也做了出来。他们俩高兴的把“小鸡”放到蛋壳里,拔动着蛋壳玩了起来。
到现在又过去了十分钟,只有A好像并不急于做小鸡,还在埋头团他的圆球,与刚才不同的是:将几个小圆球合在一起团成一个大圆球。他看到别人都做出来了,也伸手将自己做的给大家看:“我做的蛋壳。”“蛋壳中间是空的,这又不是空的。”C说。A将手收了回来,把圆球放在桌上,看了半天什么也没做。想了一会儿,他用手将橡皮泥压成一个圆形。似乎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我走了过去,故做惊讶地说:“呀,像个蛋壳!”边说边把圆形放在手心里使圆边往上拢起来一些。我的肯定调动了A的情绪,同时也吸引了其他两个孩子的目光。“放一只小鸡里面试一试。”我建议说。C把他做的“小鸡”拿了出来放在A做的“蛋壳”里。A高兴地把“蛋壳”放在手心,并将手转来转去,好像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他的作品。“你给我做一个蛋壳吧。”B说。A似乎从B的请求中得到满足,高兴地拿起一块橡皮泥做了起来。这一次,他也学着我的样子,将压平的圆形窝成一个小碗状。他把做好的“蛋壳”送给B,B也把“小鸡”从真蛋壳里拿出来了放在这个“蛋壳”里。这时又过去了五分钟。接下来,他们好像分工一样,C和B负责做小鸡,而A则专门做蛋壳,而且他又发现了一种更好的新方法——直接用手指在球形中间戳出一个洞。
七、情况分析: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前提。《纲要》也指出: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是顺应孩子生活中的发现而生成的,在活动中孩子们遇到了困难也没有轻易放弃,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都说明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
《纲要》中指出:提供充分的条件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和与人的相互交往中,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在区域小组活动中,孩子们的活动,无论是在时间、或是空间上都有更多的自由,更加有利于孩子们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活动的材料——蛋壳是由孩子们自己收集的,做小鸡的橡皮泥是他们自己寻找的。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尝试,从而完成预定目标。《纲要》中提出:幼儿应学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陈鹤琴也曾说过:“让幼儿教幼儿,不仅被教者得益,教者在巩固自己所学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所以通过生生互动来获得帮助和提高的情况随处可见。能力较弱的孩子主动寻求帮助,从同伴身上学习。而能力较强的孩子,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但观察中我也发现,对于“做小鸡”这一生成活动并不是所有人都感兴趣。如:杨文轶从头到尾并没有做出一只小鸡,他对做小鸡的热情显然没有其他孩子高。也许当初他只是因为在生活中发现了动画片里的某一物体而感到兴奋。也许他就是对蛋壳感兴趣,所以在活动中他做了许多蛋壳。这说明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同一物体感兴趣,但是感兴趣的角度却并不同。随着活动进行制作小鸡和蛋壳,这一改变更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八、措施
孩子的自主性发展需要空间,所以我尽量为孩子们提供自主活动、自由交流的机会。在活动中我始终以尊重、欣赏的态度接纳他们,以肯定、鼓励、引导的方法帮助他们分别实现自己的想法,对于不同的做法并不强求一致,而更倾向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er/1234774.html
相关阅读:幼儿园教案:创编儿歌“手影歌”
幼儿园小班新版艺术活动教案:《蚂蚁搬豆》(
小班音乐教案:小猫敲门
幼儿园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游戏《小兔乖乖》
小班音乐游戏教案:小猫本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