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较清楚地表述实验结果,并用简单的线条表现瓶子滚动的路线。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让幼儿对生活中能滚动的物体和物体滚动的现象有所了解,使其具有一定的让物体滚动起来的经验。
2.环境创设: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瓶子,并根据类似圆柱形、圆台形的条件进行筛选,分两区布置成瓶子展览会(瓶子上有数字,方便幼儿的介绍)。
3.材料提供:记录纸、笔、皮鞋盒子人手一份;教师记录表两张;压路机图片;纸杯实物。
活动过程:
1.参观导入,激发对瓶子的兴趣。
⑴师:今天我们举办了一个瓶子展览会(两个区),请你自由地去看一看。(幼儿自由参观、交流)
⑵请幼儿在两个展览区各挑选一个瓶子入座。
⑶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挑选的两个瓶子有什么不一样?(关注瓶子的形态进行讲述)
2.自由滚瓶,初步感知两种瓶子滚动的不同路线。
⑴师: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手中的瓶子滚出去,它们可能会走什么样的路线呢?
⑵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它们到底会走什么样的路线呢?请你找一个空地方,去轻轻滚一滚两个瓶子,看看会发现什么?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⑶教师出示记录表:这张记录表告诉你什么?怎么记录?(记得写上你的学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⑷幼儿尝试,教师进行观察、有针对性的指导。
⑸展示记录表,交流实验结果:两头一样大的1号瓶走的是什么路线?请你试一试。一头大一头小的2号瓶子呢?(选择正确的、有代表性的演示、讲述)你从这张表上看明白了什么?是这样吗?(选择有疑问的,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的滚动瓶子,并以多次实验结果为准)
3.山洞游戏,加深对瓶子路线的认识。
⑴师:看看我的脚下是什么标志?在黑色三角形的对面靠边,将盒子变成山洞,把瓶子放在三角形上向前滚,你觉得哪个瓶子最容易滚进去?为什么?(教师在记录表上记录猜测结果)
⑵幼儿尝试滚山洞。
⑶师: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哪个瓶子更加容易滚进山洞?跟你的猜测一样吗?(教师在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
⑷走直线的两头一样大的1号瓶子像什么?(像根圆圆的柱子)走弯线的一头大一头小的2号瓶子像什么?(像家里的圆桌)
4.关注生活,拓展相关的经验。
⑴师:(出示图片压路机)这是什么?你发现压路机前面都有一个什么?为什么不同一头大一头小的圆台形大轮子呢?
⑵师:一头大一头小的圆台形物体,虽然很难走直线,但它在现实生活中却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出示杯子实物)
⑶师:生活中,到处都有圆柱形、圆台形的物体,马路上、公园里、游乐场……仔细找一找,它们藏在哪里?在发生着什么重要的作用?
注:
圆台形:以直角梯形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台。通俗解释为: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红黄蓝绿》这个主题中有一节:科学《颜色对对碰》,这节课下来我觉得色彩的变化的确能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但整节课下来,并没有达到我预设的目标,针对这节课我进行了反思:
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并根据颜色设计出了三个颜色宝宝的形象,小朋友一下子就被颜色宝宝吸引住了,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在颜色对碰示范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走的太急。我想,科学课要让幼儿明白了才可以动手实验,但自己总是想小朋友做不好的,肯定会出差错的,越这样想越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这堂课主要是让幼儿明白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可以变成另一种颜色。所以我把示范前的两种颜色画在黑板的白纸上,然后再把变出来的颜色画在后面,以便幼儿更清楚地了解,哪两种颜色变出哪种颜色。
在请几名幼儿上来做实验这个环节中,由于我班大多数幼儿事先没有接触过颜料,一时不知如何让材料发生颜色的变化,经过指导后幼儿就会了。但还是出现了意外,幼儿将红、黄两种颜料水倒在一个空透明塑料杯时,看起来是变成了橙色,可当幼儿用毛笔将变化结果涂在白纸子上时,橙色就不是那么确定了,有的幼儿说:“还是红色”,有的幼儿说是:“咖啡色”。我陷入了尴尬境界,既不能认同孩子的说法,又不敢否认孩子的说法,原来是两种颜料水的浓度要适中。我在材料准备时,虽然也实验了一下,可没有用毛笔涂色,原来在我示范讲解时没有提醒幼儿两种颜料水的浓度要适中。但是在这一个环节中既调动了幼儿的操作兴趣,又给幼儿探究活动提供了机会。我认为,科学活动就在于给幼儿创造环境,提供动手操作的环境。
在做作业时我特别又强调了自己的实验记录表,强调红色和黄色配在一起是橙色,红色和蓝色配在一起是紫色,黄色和蓝色配在一起是绿色。在带领幼儿反复认识了以后,上交的作业都能对。
我想,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
本学期我们幼儿园正事启动了一课三研活动,每个年级组的教研组长都带领自己的教师开展一课三研活动。记得在小班的时候,我曾今尝试过绘本阅读的一课三研活动,那时候,大家一起为我的课讨论,研究,帮我磨课,我在一次一次的执教过后,进行反思,修改,最后一次的执教和第一次执教的状态已经有很大的改善,我也得到了很多的宝贵经验,收获不少。这次我们中班组一课三研主要针对的是科学活动,每人都有一次上一课三研的机会,都有大家一起讨论,反思,都会有收获,我们都很珍惜这次机会。
我们中班组第一个上课的一位上班不到一年的新教师沈婷佳。本堂课是中班科学活动《找妈妈》。在上课前沈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分析,认为数来源与生活,运用于生活,人是序数这个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本次活动学7以内的序数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借鉴寻找亲子装这一轻松愉快地活动来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并能为以后学习10以内的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对教案进行了目标定位、设计教案,开始了第一次执教。其实我们真正的来听沈老师的课,这也算是第一次,可是第一次的执教,我们中班组都觉得沈老师虽然在上课的教态上来说很自然很老练,对教具的准备也很充分,但是总是感觉整个过程下来,都比较单调,孩子们一开始还是兴趣满满的,对知识点也基本能掌握,到后来就很耐不住性子了。事后在当天中午就开始对沈老师的这节课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如:1、在环节设计上可以在多变化一些;2、幼儿用完整句子来回答问题时,可以把句子变得简短些;3、教师对亲子装在一开始时就可以解释清楚等,来为第二节课做好铺垫。
沈老师在经过一天半的时间对教案和教具进行了修改,星期三的时候,沈老师就在中三班开始执教我们讨论后的课堂。中三班的孩子很聪明,思维很活跃,但是总是有孩子强嘴,可是沈老师虽然是新教师,但是却很镇静,一点也不慌不忙,对孩子本次学习的知识点逐一的解决,可是在请孩子们上来做题目的环节上又出现了新问题,沈老师一直请个别孩子上来进行操作有四次左右,下面的幼儿都有些按耐不住情绪了,最主要的还是整个活动下来,依然没有让课堂变得丰富,形式太单一了,所以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慢慢的减弱。我们中班组在星期三有对沈老师的课进行了反馈,根据这堂课,我们在一场“争论”中,给了沈老师几点建议:1、在请幼儿上操作时,形式不要这么单一,可以请一个小朋友上来,也能让全体幼儿一起说说;2、在学用短句回答问题时,把“他站在第几个”改成“妈妈或是宝宝站在第几个”会更顺些。3、要是在环节上没有变动的话,教师再问问题时,语气可以变换一下,增强对幼儿的吸引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er/818460.html
相关阅读: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种子藏在哪里
中班科学教案:图形王国中的梯形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转起来
中班科学《昆虫宝宝藏在哪》教案与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设计:奇妙的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