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成才道路上,兴趣是起点,爱好是行动,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就是好奇心。在幼儿的身上充满着无穷的好奇心,他们好奇好问,几乎对所有的现象和事物乐此不疲。作为幼儿园教师,到底如何组织好科学活动,如何让它发挥最大功效,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成就感,一直是我们大家思考、探索的问题。
三次对科学活动《钻空空》的教学研讨,教研组从查资料改课找材料试教研讨调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次次的试教、研讨,让我对如何组织好大班的科学活动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活动教案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使幼儿了解如何利用物体间的空隙,摆放更多的物体。
2.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带盖子的饮料瓶一个,一个塑料筐里放与同伴等量的金柑和黄豆、小米半杯,铅笔一支、记录表(如图1)一张;2.示范用大记录表一张,与幼儿一样的操作材料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幼儿认识操作材料。
1.介绍金柑和黄豆。(看看金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2.帮助幼儿感知两种材料的大小不同。(他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吗?)二、第一次操作:两种材料。
1.说明操作要求:把金柑和黄豆都装进塑料瓶里。
2.介绍记录纸,引导幼儿想出记录方法。(这张记录纸要记录你先放的是什么,后放的是什么,分别画上黄豆和金柑的标记。结果全都装进去了,并且可以盖上盖子,就在这里打个"√",不能装完,那就在这里"×"。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使用不同的方法,并提示幼儿观察放入时黄豆钻空隙的现象。提醒幼儿一种放完才能放另外一种。
三、对第一次操作的评价。
1.请个别幼儿介绍先放黄豆,后放金柑的情况,有无把材料都放完;2.再请几个幼儿介绍先放金柑,后放黄豆的情况,有无把材料都放完;3.讨论:大家都是数量一样多的金柑和黄豆,为什么先放金柑可以都装完,而先放黄豆的却装不下呢?
4.老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黄豆钻空空的现象。
5.教师小结:因为金柑之间有很多空隙,小小的黄豆能通过这些空隙钻到瓶底,所以放得更多了。
四、第二次操作:三种材料操作。
1.出示小米,请幼儿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三种材料全都放进塑料瓶里呢?把你想好的方法,先记录在记录纸上,看看结果如何。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活动延伸:
瓶子都已经满了,我还能往里放东西吗?我该选择放什么呢?
放到区域活动里,大家再去试试吧!
分析与思考:
1.材料选择的适宜性活动中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活动的最终效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适宜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并在操作过程中达到预想的效果。《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经过多次比较,我选择了金柑、黄豆和小米三种为主要操作材料,它们不但在个体上有比较明显的大小区别,而且也是在这个季节、这个地区能轻易取到的自然材料,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同时,把这些材料一起放进一个塑料瓶里所需要的量,也刚好在大班幼儿能力范围之内。但是,由于塑料瓶的瓶口比较细长,放黄豆时很容易掉出来,还会出现放金柑时一下子挤在瓶口的现象。
2.操作活动的开放性在活动开始时,为了防止幼儿在操作中出现由于对要求没听清楚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记录纸的使用方法,而且特意在记录纸上标明了两种方法的先后顺序,为的是能让幼儿统一方法,多种尝试。但是,也恰是这样一张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操作纸,框住了幼儿自我思索、自我验证的机会,使幼儿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机械实验,并没有自己思索的空间,缺少操作活动的自主开放性。
3.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幼儿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随机性,其探索过程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要求教师给予适时、适宜的支持。但是,在这个科学活动中使用的材料比较多,而且黄豆的个体小、数量多,导致了很多突发事件的产生:一会儿这边幼儿不能把所有黄豆放进去,一会儿那边幼儿在使劲挤压材料等等。这样的事件不但大大降低了操作的精确性,而且也把教师置之于应付幼儿各种各样的要求之中,淡忘了指导的目的性。
改进策略:
1.提供一次性杯子两个,分别用来盛黄豆和小米,能有效防止幼儿在倒装时材料掉出来;把塑料瓶改用圆柱体玻璃瓶,增大瓶口面积,防止材料漏出。这两个操作材料的调整,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可操作性,降低特殊情况产生的概率,使教师脱离无效的奔走忙碌之中,提高指导的目的性。
2.变统一方法为自由操作。为了不框住幼儿思维的空间,变机械操作为自主操作,在记录纸上做了一个小调整,让幼儿自由想出办法把两种材料放进去。这样的调整不但淡化了教师的操作要求,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索的机会,更能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活动教案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使幼儿了解如何利用物体间的空隙,摆放更多的物体。
2.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带盖子的塑料瓶20个,金柑、黄豆、小米若干;2.铅笔、记录表(如图2)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幼儿认识操作材料。
1.介绍金柑和黄豆。
2.帮助幼儿感知两种材料的大小不同。
二、第一次操作:两种材料。
1.说明操作要求:把金柑和黄豆都装进玻璃瓶里。
2.使用记录纸,要求幼儿分别用两种方法把材料都装进玻璃瓶里,并记录操作结果。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示幼儿观察放入时黄豆钻空隙的现象。提醒幼儿一种放完才能放另外一种。
三、对第一次操作的评价。
1.个别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2.讨论:金柑和黄豆的数量两次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装进去的顺序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呢?你在装的时候发现过什么呢?
3.老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黄豆钻空隙的现象。
4.教师小结:因为金柑大、黄豆小,黄豆能从金柑之间的空隙钻在瓶底,所以用先装金柑再装黄豆的方法能把材料都装完。
四、第二次操作:三种材料操作。
1.出示小米,请幼儿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三种材料全都放进玻璃瓶里呢?
2.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活动延伸:
瓶子都已经满了,还能往里放东西吗?该放什么呢?
大家到区域活动时再去试试吧!
分析与思考:
1.活动记录的必要性记录在科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幼儿把所观察、探索的经验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促进自己更细致地观察与更认真地思考,并从一次次的记录与实验对比中调整先前的认识,为最终形成科学的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就这个科学活动中来看,记录只出现了一次,没有起到让幼儿记录并相比较的作用。同时,两种操作方法都比较简单,没有出现比较复杂的操作过程,幼儿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语言就能表达清楚。
2.科学活动的重要性《纲要》中明确表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幼儿科学活动的重点应该定位在帮助幼儿感受现象,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上。在活动环节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为幼儿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鼓励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互相质疑,在操作活动中进行验证。而在以上教案中,重点明显地放在了追求结果上,缺少让幼儿大胆猜测和感知现象的过程。
改进策略:
1.取消记录纸,充分放手让幼儿自主操作,使用语言简单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因为操作过程比较简单,所以取消操作纸后,幼儿在短期内还是记得比较清楚,能准确的说出自己操作结果;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去操作,减少操作环节的多样性。把教案中的"目标二"更改为"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发展观察、分析能力。"2.有探究才有创造,有疑问才有发现。在活动中增加猜测、验证、观察等环节,突出幼儿在科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恰当把握演示的时机,不过早地把"谜底"揭开,鼓励幼儿自己积极探索;教师的小结内容围绕幼儿的操作结果,并进行提升,提高幼儿的操作兴趣。
活动教案三: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使幼儿了解如何利用物体间的空隙,摆放更多的物体。
2.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发展观察、分析能力。
活动准备:
1.带盖子的玻璃瓶、塑料筐,等量的金柑、黄豆、小米各人手一份;2.教师用金柑、黄豆、小米一份,塑料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幼儿认识操作材料。
1.介绍金柑和黄豆。
2.帮助幼儿感知两种材料的大小不同。
二、第一次随意操作,并交流。
1.幼儿猜测:能不能把金柑和黄豆全放进玻璃瓶里,并说明理由。
2.教师交待操作要求。
3.幼儿自由操作。
4.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5.讨论:材料数量一样多,为什么先放大金柑再放小黄豆能全放进去,而先放小黄豆再放大金柑却不能全都放进去呢?
6.教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黄豆钻空隙的现象。
7.教师小结:因为金柑大、黄豆小,黄豆能从金柑之间的空隙钻在瓶底,所以用先装金柑再装黄豆的方法才能把材料都装完。
三、第二次操作,幼儿自由观察黄豆钻金柑空隙的现象。
操作要求:先放金柑,再放黄豆,观察黄豆钻空隙的现象。
四、第三次操作,再次感知如何利用物体间的空隙,摆放更多的物体。
1.幼儿猜测:还能往里面放东西吗?
2.教师演示后(放小米),幼儿操作验证。
五、活动延伸:
讨论:瓶子都已经满了,还能往里放东西吗?该放什么呢?
通过三次对"钻空空"活动的不断调整和修改,使科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更明确,幼儿操作探索的兴趣更浓厚。同时,整个活动还突出了以下几大特点:
一、从"趣"中引培养幼儿兴趣是幼儿园进行科学活动的前提。所以,整个活动非常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提问、操作、交流三大因素的相互交替。一开始就抛出问题:能否把所有材料放进一个小小的瓶子里?当幼儿的意见出现分歧时,提醒他们自己去尝试;在操作以后,教师又组织交流,得出结论。一切都以幼儿的兴趣点和操作意愿出发,整个活动气氛宽松、自然。
二、在"玩"中学整个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没有过多地干预幼儿的自我探索,总是不断地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同时,在环节设计上非常重视幼儿的几次操作,每次操作前都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可以说,幼儿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一点一点地揭开了"谜底",占领了主体地位。
三、在"说"中知在操作后,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通过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倾听别人,得出肯定、有效的结论。从而让幼儿知道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那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做个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的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er/899304.html
相关阅读:科学活动:神奇的小细管(大班)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小花猫捕鼠队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动物园里装电话
大班科学《冬天里的动物》
大班科学活动:一天中的气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