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到商场去买东西,看到一个小女孩两腿乱蹬、双手乱舞,躺在地上大哭大叫,在她的身边却没有任何人。我担心这孩子是走丢了,便走到她身边把她抱了起来,问她爸爸、妈妈在哪里。这个时候,小女孩的爸爸急忙走了过来。他告诉我说,小女孩又在公共场所乱发脾气,所以他假装不要她了,偷偷地藏在一边,希望孩子能够自己止住哭声。我跟他说,你这一招啊,一般都不会管用,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而且还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因为在美国把孩子留在公共场所而不加监护,说不定会被人告上法庭,得个“忽视罪”呢。
不过话说回来,大概每一个家长都曾经遇到过类似的尴尬事。带孩子去商场,孩子看上了一个玩具,听说妈妈不给自己买,孩子立刻躺在地上大声哭闹,招来过路人的侧目;带孩子去参加小伙伴的生日聚会,孩子因为对分给自己的一份蛋糕不满意而大发脾气,搅得宾主不安;或者是带孩子去餐馆吃饭,刚刚把菜点好,孩子就大吵大闹要回家,怎么哄也哄不好。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
网上曾经有过这样的讨论,有些家长出点子说,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理他(她);也有人建议,要打,不打就不成才;还有人说,孩子要什么就给他(她)买什么好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其实除了这些方法以外,还有很多更有效、也更合适的解决办法。有家长曾经问我,孩子为什么要发脾气呢?他(她)是从哪儿学来的这个毛病?
其实呢,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发脾气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孩子生气了,和高兴、害怕、难过一样,生气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感受,是不学就会、人皆有之的,可不是什么毛病。要知道生气是我们人类一个很重要的交流工具,当一个人很明确地表达出他(她)的气愤、或者愤怒的时候,他(她)实际上是在向自己周围的人们发出寻求帮助的信号,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不会生气的人,他(她)的心理发展倒是有可能不正常呢。
能够引起孩子们生气的原因有两种,一种属于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气恼,可想而知,是所有的孩子们都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体验。当孩子们要不断适应周围环境中出现的新刺激、学习新技能、要满足别人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当他们面对着每一天的新挑战、新任务,再加上父母亲有意无意施加给他们的压力,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可能总是从容应对、不急不恼。要知道学习如何调试自己的情绪来面对困难,这件事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呢。
孩子们经常体验的另外一种气恼,常常是由于人际关系问题而造成的。通常是当孩子感受到自认为是不公平的待遇、没有得到自己所期待的东西、别人对自己说话不算话、或者是被人取笑、侮辱、压制、欺负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
总而言之,生气通常是孩子对使自己感到无助、或无力的情境,作出的反应。正因为生气这种情绪感受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正常的心理体验,当面对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们首先应当做的是寻找孩子发脾气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越小,自我控制能力越低,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也越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自然而然地会通过哭闹等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其实,除了生气以外,能够引起孩子哭闹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累了、饿了、有病了、害怕了等等。但是由于年龄和能力的限制,孩子也会用类似于发脾气的行为方式来表达。遗憾的是孩子们的行为后果通常是别人、特别是成年人注意的焦点;而造成这些行为的原因、或者是孩子通过这些行为要表达的信息,却常常被忽略了。所以说当看到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帮助孩子明白自己情绪体验背后的原因也很重要,同样的行为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体验,相同的情绪体验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行为来表达,这都是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孩子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每当遇到孩子发脾气、哭闹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今天没有睡午觉、一定是累了;或者妈妈没有给你买这个玩具,所以你不高兴了;家长经常这样给孩子做解释以后,孩子就能够学会根据情境和场合,来判断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某种情绪体验,并且学着用语言来描述了。
当孩子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体验以后,家长还应该教孩子用相应的、合适的行为,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多孩子、特别是还不太会讲话的孩子,发脾气、哭闹的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学会用其它的方法来表达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适时、冷静地作出反应,而不要反过来对孩子大发脾气、或者责打、责骂。因为父母的斥责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无形中给孩子做出消极的榜样、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坏脾气。
当然了,在处理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也不应该轻易地妥协、退让,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因为一旦开了这样的先例,以后孩子一旦遇到不合己意的事情,就会乱发脾气。形成了习惯,可就不好改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01444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