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孩子的本能,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吃相”。有的孩子吃相令人作呕:一人趴在桌上,目中无人,用筷子把盆里的食物“翻江倒海”,一边嚼着“美味佳肴”,一边“高谈阔论”,唾沫横飞。使周围与他一起用餐的人食欲大减;有的孩子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不顾他人,独霸、独吞、独占、独享……父母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其实,每个孩子从他在餐桌上的“吃相”,都可看到他背后家庭的文化,教养和每个人的修养品位,当然这不是即兴“表演”,而是家庭长期熏陶的结果。今天,作为孩子的父母,考虑得比较多的也许是如何给孩子增加营养,让孩子吃得好一点,吃得多一点,却很少考虑餐桌上的家庭教育:吃什么?怎样吃?如何科学地吃?如何文明地吃?在吃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常怀感恩之心,树立家庭责任心。
餐桌上,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学校食堂,经常会看到学生将整碗白米饭洒在一地,弃之泔脚,却毫无珍惜之心。每个学生都读过这样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父母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其实,餐桌是最好的课堂。
我们想一想:一顿餐食,天地化育,农人耕作,父母养家,辛苦调理,多少人的辛劳在其中,我们要感恩自然大地,赐予我们丰硕的食物,我们要感恩父母,由于他们的关爱,给予每日合理的饮食,以维护我们的生命,得以健康成长,充满活力,具有强健的体魄。
重视对孩子感恩教育的父母是绝对不会放弃餐桌上这一家庭教育的平台,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会珍惜每一粒饭,每一叶菜;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会知足常乐,珍惜今日生活来之不易。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常怀感恩之心”应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起步,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
餐桌上,培养孩子的文明“吃相”
在家中,与父母共同进餐;在社会,与朋友同学一起聚餐;如果能养成一个文明,儒雅的用餐习惯,这是保证孩子将来社会规范上的适应,人际互动上的和谐,以及各种条件下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如果从小能养成文明的用餐习惯,对孩子来说,是父母留给孩子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这种资产是永恒的,无限的。超越万贯家财,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孩子在餐桌上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1.用餐前,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后,方可动筷;
2.学习筷子的正确拿法,并养成习惯;
3.用餐过程中,随时保持桌面的整洁;
4.用餐时,细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说话;吃东西,喝汤不出声;
5.不翻捡盘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母匙;筷子上沾有食物时不夹菜;
6.用餐过程中交谈要轻声;
7.单手不可同时拿两种餐具;
8.不可挥动餐具指人;
9.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费;
10.退席时要将残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内,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说:“慢用”。
在用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反映了每个人的教养。每个人的“吃相”,不是个人私事,在社交场合,与朋友一起吃饭,“吃相”便成了社交礼仪。文明的“吃相”应从小培养,父母自己首先应为孩子做出榜样。
餐桌上,让孩子学会分享承担责任
有一位中学生曾经写了一篇作文,她的题目是:“妈妈喜欢吃鱼头”。在他们家,只要餐桌上有鱼,妈妈吃鱼头,爸爸吃尾巴,中段理所当然属于孩子的。在这样的家庭里,由于过分凸现了独生子女的“独”字,助长了孩子的独食,独霸、独享的家风,长此以往,家庭中会形成一种父母与孩子不平等的文化,在餐桌上,孩子“以我为中心”,家庭中在物质上难以实现家人之间的共同分享,在精神上便无法获得共同分享的快乐。
餐桌上的分享何止是物质上的分享,更为重要的还应倡导餐桌上的精神的分享,文化的分享,学习成果的分享,具体表现在:晚餐时,家人团聚,互相关怀一天的生活;谈论交流生活中的趣事,营造餐桌上和谐宽松的氛围;交流一日来的各自获得的各种信息,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有很多家庭把每天一小时的晚餐时间称之为“晚餐论坛”,成为亲子之间共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的平台。但也有个别家庭,每日晚餐,父母口中嚼着饭菜,手把着饭碗,便开始对孩子“三堂会审”:“今天语文考几分了?”“数学为啥考这么差?”“班主任老师又来电话告状了!”随着父母对孩子步步“逼供讯”,孩子极力反抗自卫,餐桌上空顿时雷电交加,乌云密布……这样的晚餐对孩子的“身”与“心”有百弊而无一利。
作为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是家庭的主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既可分享家庭中的成果、快乐,又应承担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今天的晚餐,不管是爸烧的饭,还是妈烧的菜,作为子女要学会欣赏,夸奖和激励,而不是一味指责和挑剔:嫌爸烧的饭不是硬就是烂;嫌妈烧的菜不是咸就是淡。吃完饭,让子女承担一点洗碗扫地的任务,可能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是从小培养孩子家庭责任心的重要途经。
今天的家庭,餐桌上究竟吃些什么?似乎已经差异不大。只要饮食结构合理,完全可以满足孩子身体发育的需求。真正的差异在于家庭里餐桌的氛围,不同的家庭反映出不同家庭的餐桌文化。餐桌文化对孩子的成长,如同精神上的维生素。没有精神的维生素是培养不出高素养的孩子。这就好比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学生:他们每门功课都很优秀,他们已跨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他们的身材已长到一米八十,但他们不会吃饭,不会过马路,不能融入社会,他们是时代的畸形儿,这是谁的责任?是学校?是家庭?是老师?是父母?
餐桌上,亲子交流的学问
每天晚上,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餐桌前,一边用餐,一边说话,正是一天之中亲子之间分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但不少父母都抓住吃饭的半个小时,不是板着脸了解孩子在校表现,考试成绩;就是唠唠叨叨对孩子训话,引起孩子的反感。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张嘴,嘴巴有两个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吃饭人人都会,但说话并非是一件容易事。说什么话?怎么说?说得不好,餐桌的气氛就会变得紧张而带有火药味。说得好即为沟通,交流分享,既可密切亲子关系,又可提高孩子交流表达能力。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嘴巴的说话水平。首先对孩子要多说鼓励的话,关爱的话,赞美的话,宽容的话,诚恳的话,幽默的话,智慧的话;少说,不说粗鲁的话,虚伪的话,鄙俗的话,侮辱的话,诽谤的话,愚昧的话。其次是用“爱心”说话———平等、尊重、豁达、开朗、宽厚、诚恳,多用讨论式,少用命令式,了解情况,倾听是最佳策略,不轻易下结论,不急于批评。
如果我们关注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培养其自信和自尊,调动其上进的积极性。所以在与孩子交流中,多使用正向语言:
——“好极了!”“你做得很好!”(表扬称赞)
——“放学了,累不累?”(问候)
——“请把衣服收好!”(感谢)
——“我真喜欢你!”(表达爱意)
——“我们一起商量一下,怎么办?”(征询)
为什么有的孩子感到与父母无话可说,在父母面前以沉默来对待父母所谓的“教育”?原来,不少父母使用的语言,伤透了孩子的心:
——“不可以!”“不准!”“马上关掉!”(命令)
——“你真没出息!我看你没有希望了!”(伤害)
——“人家隔壁的明明成绩多好,看你,真丢人现眼!”(贬低)
——“不要来烦我!”(拒绝正当要求)
——“傻瓜,没有用的东西!”(恶言)
——“我说你不行就是不行!”(强迫)
——“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威胁)
——“求求你小祖宗别这样做好吗?”(哀求)
——“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抱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03085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