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涂鸦:培养幼儿想象的摇篮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才艺培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孩子画画,被大人们称为涂鸦。孩子在涂鸦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带有创新意识的“力作”,而这些“力作”,往往不被成人看好,常常是简单的一句“没道理”就把孩子的画作否定了。其实在任何一个人的记忆中,童年的涂鸦总是快乐记忆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你拿起笔,信手涂着画着的时候,就会暂时远离心中的烦恼。而涂鸦更是孩子们表达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描述他们眼中现实世界的一种语言,一道桥梁。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事实上,只要有人想到的东西终有人做到,这已经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常识,今天的异想天开或许就是明天的发明创造,可见想象对人类是多么重要。幼儿比成人敢想,他们是很有创造天赋的,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没有太多的定势,他们的想像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大胆离奇的, “儿童画”则是幼儿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即绘画是发展幼儿想象的一种有效手段。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其想象力,发展其想象潜能,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在我参加幼儿教育工作的多年里,在与孩子们的亲密接触中,我慢慢领悟了涂鸦在幼儿的成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于是我便在我的实际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试图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涂涂画画中快乐的成长。让涂鸦的快乐,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开出更为芬芳的花朵。

  一、顺其自然

  幼儿绘画从涂鸦阶段进入图式阶段(在小学阶段时再进入写实倾向阶段),这是种客观规律,是幼儿绘画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现在的许多成人恰恰忽视了这两个阶段,尤其是第一个阶段——涂鸦。涂鸦长期以来被一些人视为一种简单笨拙、毫无意义的活动而加以忽视。他们总希望孩子能画出一些“像样”的画。当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对孩子的艺术才能失却了信心,甚至责难孩子,导致幼儿绘画兴趣的丧失。

  造成这种情形,主要是由于教育者拿成人画的标准要求幼儿画,扼杀了幼儿画中的自然、质朴和稚拙。不少教师认为幼儿的作品一定要经过指导、甚至加工才能上交,否则就“不完整、形不成作品”。我们也常会在一些幼儿园里看到“幼儿绘画作品展”之类的东西,在为之感到欣然、惊叹的同时,也在想:这些成人化的绘画作品是否代表着全体幼儿的绘画水平?幼儿园的绘画教育是否应是小学美术课的“预科”?为什么看不到“涂鸦作品展”?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这种过高的要求会导致幼儿对绘画失去信心,随之失去兴趣。

  实际上,涂鸦刺激着幼儿的眼睛和心灵,并从这种活动的结果中获得想象。涂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对幼儿发展的特殊价值。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当一个婴儿咿咿呀呀发出没有任何实在意义的声音时父母会欣喜若狂而倍加关注,而涂鸦却会被成人视为无益之物而加以否定。事实上,涂鸦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的萌芽,其地位决不在咿咿呀呀学语之下。幼儿正是在这种简单重复的行为中练习视知觉、制作以及情感的协调,为跨入艺术大门作好最充分的准备。

  涂鸦中一个明显的行为就是重复。幼儿不断重复某一种式样,短期内甚至看不到任何进展和变化,但将之放在艺术心理发展中的长河中,就能发现其微妙的演进。而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变化却浓缩着一段心理发展的进程。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随着幼儿智力一天天发育成长,相应的他的行为也会具有很大的重复性,重复行为对幼儿智力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其智力迅速成长的外部表现。

  因此,不能超越幼儿绘画发展的任何阶段,我们要鼓励幼儿乱涂,乱画,让所有的幼儿都主动参与到绘画中来。

  二、自信的基础

  美术活动中,老师最怕的莫过于孩子用天真的眼神望着你,说:“老师,我不会画。”其实孩子会这样说,代表了他没有自信,没有将心中所想画出来的信心。为什么会呢?从我的观察中得出,很多孩子能讲得很好,却落笔很难,因为他们缺少基本的绘画技能,缺少一些点线面的构成因素。于是我就从基本的技能开始,带领孩子们进入涂鸦的世界。由“沙滩上的脚印”让孩子们知道了怎样画沙子,什么叫“点”。由“快乐的曲线”,在音乐与彩带的双重感受下,让孩子们将波浪线,流畅地绘在了“河” 里。通过“颜色造房子”引导小朋友们很小心的将不一样的颜色,分别填进信手画的直线格子里。于是他们学会了分块面涂色,感受到了由线条形成的“房间”、“块面”。 正是在这样一次次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的绘画技能不知不觉的积累了起来,“老师,我不会”这样的话语越来越少出现。

  三、想象的意识

  在美术活动中,为了使幼儿达到表现思维创造结果的需要,老师要传授一些必要的技法知识。可以教给幼儿观察事物的方法、分析概括事物形状的技法、合理安排构图的技法……但老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在传授技法的同时要鼓励幼儿举一反三。对于一个主题,可以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去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来发展幼儿的思维创造。在绘画活动中,我尝试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中班《太阳》绘画活动中,我向小朋友提问:“你看见阳光有些什么颜色?”小朋友一下子活跃起来,“红、橙、黄、绿、青、蓝、紫都是太阳的光芒。”“夏天你想要一个什么样太阳?”“冬天你想一个什么样太阳?”随即老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老师的提问,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所以在绘画活动中老师应多提问、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例如:在引导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幼儿画出了一只正面的小兔子,老师就可以鼓励启发幼儿背面的小兔子怎么画?胖兔子怎么画?瘦兔子怎么画?高兔子呢?矮兔子呢?小兔子的一家怎么画?小兔子幼儿园怎么画?或者老师讲一个关于小兔子的故事看看幼儿怎么表现它?等等。不把幼儿的思维只限制在一个事物上。幼儿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会给我们新的启迪。

  四、想象的互动

  我尝试在美术活动中给幼儿大量的时间来讲述。改变以往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讲得多,幼儿讲得少的情况,常常利用午餐后的一段空余时间,把当天要画的内容以谈话的形式,让幼儿进行充分的讨论。幼儿受生活经历、年龄的限制,一个人所能想象的空间是有限的,让幼儿在自己的讲述过程中去完善画面,又在同伴的讲述中得到启发。把个人的想象空间融入到大家的想象空间中,这样不仅幼儿的想象空间扩大了,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幼儿在作画时的目的性。例如:命题画《乌龟妈妈真高兴》。我让幼儿想一下乌龟是怎样玩耍的?它们在和妈妈做什么游戏?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在还没有动笔前就先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副生动的画面:草地上,小乌龟在和妈妈做游戏,有的挤在妈妈的身边、有的在翻跟斗、有的爬到了妈妈的背上、有的站起来抱住了妈妈的脖子……通过讨论幼儿在真正动笔作画时就不会显得不知所措了。 幼儿的画受到绘画基础、自身经验和心理各方面的影响,往往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有些画以成人的“审美标准”来看,不一定能理解。其实最能理解幼儿美术作品的是幼儿自己,我们不妨多听听孩子们的解释。有一次一个幼儿在画长颈鹿的时候,把长颈鹿身上的花纹画到了外面,整张纸上都是圆点。这个幼儿解释说外面的那些圆点不是花纹而是雨点,一下子原本看起来似乎是幼儿画错了的画变得充满了童趣。通过孩子们的解释,不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原来不曾注意到的东西,而且幼儿讲述的过程也是一个他自己进一步理解自己作品的好机会。

  五、想象的源泉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色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因而我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各种各样的树叶》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并请幼儿记录其外形,小朋友的记录纸上的树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黄中带绿,有的黄中带红,有的狭长、有的心形……正在我感叹时,只见几个小朋友把掉在地上的树叶捡了起来,没有捡到的小朋友在想方设法去找树叶,就象捡一个什么宝贝一样,有的小朋友与同伴相互比较着,有的小朋友当扇子扇,有的小朋友甚至把它放入了平台上的一潭积水中,当小船或刮着玩。幼儿对美的东西常常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由于小朋友对小树叶有了实实在在的感觉,小朋友绘画的效果丰富又多彩。动物园里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想象的源泉是客观现实,想象的内容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美术活动中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六、跳跃的光点

  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我们随处可以看见幼儿的创造。这些不经意的“创造”就象是阳光的斑点,只要稍不留神,他们就可能一闪而过。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出现的这些“跳动光点”。成人怎样看待幼儿的这些创造,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作品的看法。幼儿的画在成人的眼里也许并不怎么样,但幼儿自己却很满意。消极地评论幼儿画的“不像”,对幼儿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同时也会损害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幼儿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 有一个幼儿画了一幅画,画面上只有许多没有规律的波浪线和许多螺旋状的小圆。该幼儿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太阳》,因为阳光就像小河水一样的流,而阳光中有许多火团所以阳光才是温暖的。幼儿以他独特的理解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生动的画面。 但是幼儿创造性并不一定非要是那些新的叫人吃惊的东西,有时一些及其平凡而细致地改革也是创造的表现。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画柳树。有一个幼儿将柳树的叶子画成对称的圆形,他说是一只只蝴蝶飞在了上面。又有一次我问一个正在涂色的幼儿:“为什么小朋友们的小鸭子是黄色的而你的是橙色的呢?”他说:“都涂成一样的就不好看了。”这说明每一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愿望,这些细致的改变正是幼儿个性的表现。 在幼儿的美术作品中,往往还有许多的“错误”。象绿色的太阳、红色的鸭子……其实这正是孩子创造性的表现。孩子作画并不拘泥于正式的形状和色彩,也没有太多的“为什么”,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画。并且还会为这些“错误”找一大堆的 “理由”。遇到这种情况时就不能用“像不像”的标准对幼儿的作品妄加评论了。应在告诉幼儿真实生活中的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只要幼儿自己觉得满意就该给与肯定,更没有必要纠正孩子的“错误”。因为这样做既不尊重幼儿的创作,同时也压抑幼儿的想象和表现欲望。其实,只要是幼儿满意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

  七、绚丽的色彩

  幼儿每一次的美术活动都是一次情感体验。孩子们不但是用笔用颜料在画画,他们更是用自己的情感、心灵在交流、在感受。通过美术活动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的友爱,学习容忍、感受成功的喜悦、形成一些良好的习惯等。 看!孩子们在画“妈妈的花衣服”时,多认真,一点也不亚于真的给妈妈做衣服。“快乐的六一”画着画着,孩子们脸上就会流露出微笑,就象又回到了“六一”那快乐的一天。 “缝缝补补”“胖宝宝”“结茧啦!”都是孩子们仔细观察、细心照料蚕宝宝后的作品。 我们应重视幼儿每一次美术活动的作品的完整性。在美术活动中由于个体差异或一些其他的原因,总有一些幼儿在活动中来不及将自己的作品完成。这时我就尽量利用一些空余时间让孩子把作品完成。让幼儿了解做事要有头有尾,既然开始了就要完成,培养幼儿做事有责任心、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幼儿作画时由于桌上有纸、蜡笔,有时还有其他材料 ,难免有些挤。有的幼儿就会出现争吵的现象,我就编了一首《大家画画真开心》的儿歌让幼儿知道要相互谦让,学会共同相处。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是难免的,个别幼儿有时会有骄傲、瞧不起人的表现、甚至出现恶作剧,在他人的作品上乱涂。我就引导他们在评画活动中开展找优点活动,让他们去发现别人作品中好的地方,使幼儿学会尊重他人以及他人的作品。

  八、想象的火花

  画题设计至关重要,在画题设计时结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思维特点,选择一些小朋友比较熟悉、喜爱的事物,并留出丰富想象余地,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能诱发幼儿想象因子的画题进行教学,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老师设计的想象画画题要能引起小朋友强烈的心理反应,能引起幼儿丰富的联想。或高兴,如《过生日》《大家一起玩呼啦圈》;或悲伤,如《伤心的小蚂蚁》,《哭泣的女子》;或恐惧,如《大怪物》《可怕的梦》。其二,老师设计的想象画画题应贴近幼儿生活,能反映儿童心中的世界。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画这种“反映”是一种再创造,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如画题《美丽的花》,有的小朋友在画后介绍道: “我画的是一个美丽的花家庭,花妈妈把每朵小花都打扮的很漂亮,然后请花爸爸听小花们唱歌,看小花们手拉手跳舞……” 其三,儿童想象画画题既要有对“形”的联想,又要能使幼儿产生丰富的“情节”联想。如《巨人的手》、《古怪的帽子》、《树叶脸谱》,在画题《假如蚂蚁比人大》中,我这样引导小朋友:“一天小明做了一个梦,梦见蚂蚁像人那么大,而自己却变得像蚂蚁那样小,自己被蚂蚁抓到后放在瓶子里,蚂蚁正想灌水,小明吓得从梦中惊醒。小朋友,假如小明的梦变成现实,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其四,老师设计的想象画画题应能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小朋友最大的乐趣在于幻想,每个幼儿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这里的“幻想”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幻想。幻想类画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对事物的主观想象,反映幼儿美好的童心及对现实世界的独特感受。如在画题《外星球上的动物》时,我这样引导:“外星球上的动物该是怎样的呢?它们与地球上的动物有什么不同呢?它们一定长得很特别、很古怪、很有趣吧?”。像这类画题还有《梦见大恐龙》、《我登上了月球》、《未来的服装》、《未来的太空城》……

  九、想象的翅膀

  想是动词,就是动脑筋,头脑用力去想象,就是图象、形象或画面。想象是主观灵性的东西,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率、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的,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决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我不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评价。老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老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同时幼儿的绘画作品也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我还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具体的做法就是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我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在活动中留给幼儿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发展幼儿的自我个性,让幼儿在美术创造上表现得大胆而有活力。幼儿常常会画出成人意想不到的图像:他们会把生气的人脸可以涂成黑色,用人物五官的倒置来画出人物的抬头动作,把要拿东西的手夸张画得比身子还长……这就是幼儿自己思维创造的结果,成人不应过多干涉孩子的思维创造,不能用对或错来评价孩子的想法。而应在教学中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鼓励幼儿乐于动脑,画出与其他人不同的内容,让幼儿在画面上大胆表现自我,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喜欢的、讨厌的都表现出来,理解、容纳孩子心目中的想象世界,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翔,肯定、鼓励孩子们的异想天开。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了解到:要想从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要为他们们创设宽松开放的环境。对于孩子们的涂鸦,我们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像”与“不像”,而是要积极鼓励他们去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表现,让他们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中得到创造的快乐。爱因斯坦、爱迪生在孩提时代就常常想些、做些成年人看来“没有道理”的事情,遭到老师的非议,可是实践证明,这对他们长大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是大有益处的。善待孩子涂鸦中的创新意识,也许他们辉煌的人生,就是从这些“不可思议”的涂鸦起步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03620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