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家庭成员的普遍低自尊。
无庸置疑,一些家庭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这些家庭的成员有可能具有低自尊的倾向。这些倾向会影响儿童,导致儿童的低自尊。例如:
极度贫穷。由于家庭成员的生理缺陷或者遭受后天灾祸,某些家庭可能形成极度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地位低下。如果这个家庭的成员又被这些困难压倒,就可能产生自卑感和低自尊。
家庭内部严重冲突。夫妻之间、父辈与祖辈之间经常吵架,相互打骂,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导致家庭名声的严重损害和家庭成员的低自尊倾向。
家庭成员因品德或社会问题严重受挫,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
如果儿童由于家庭因素而经常遭受他人的歧视或嘲笑,儿童又难以改变家庭的现状,这会加剧孩子的自卑心理,影响到孩子的自尊。
二是个人先天不足和生存环境缺陷。
身体残疾。如肢体残缺,听力、视力和语言障碍,过于肥胖、矮小、虚弱等;相对而言,听力、视力和语言障碍的儿童导致自尊丧失的可能性并不大。
智力障碍。在多次经历失败或遭遇他人嘲笑后,孩子可能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产生自卑感和低自尊。
相貌不佳。
生存环境缺陷。如父母之间相互指责、离异之后对儿童养育的相互推诿,都会因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导致低自尊。 3 4 5 6 7 后1页
三是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或者没有渡过自主感心理危机
由于生理或养护的原因,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从小就不满意,并在婴儿时期(12-18个月)就有对孩子的否定(不喜欢)倾向。他们对婴儿缺乏耐心,对婴儿的要求没有积极反应,并对婴儿表现出消极的感受,如讨厌、烦燥等等,导致儿童对父母没有可以信赖的稳定看法。这样的儿童,很难形成安全型依恋,长大以后也很难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婴儿一岁半以后,已经学会走路,能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这时,婴儿试图摆脱外部的控制,按照自己意图来“自主的”行动,开始讲“我如何”、“我自己来”,渴望自己吃饭、穿衣、走路。这些想法和做法,体现了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的追求。
然而,这时的他们会遇到能力不够和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困难。因此,他们对父母具有双重渴望,一是希望父母放手让自己做一些探索活动,二是想获得父母支持和宽容。
如果父母允许幼儿的“自主”探索并提供机会和帮助,婴儿就会有一个舒展的感觉,顺利渡过自主感心理危机。
如果父母不喜欢孩子、不关心孩子,使孩子缺乏成人照料,自主的探索经常失误甚至发生危险,孩子就会缩手缩脚;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他们的失误经常遭到过分严厉的指责和惩罚,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到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这被称为没有渡过自主感心理危机。
如果孩子没有建立安全型依恋,没有渡过自主感心理危机,3岁以后,就会延续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感,也会延续胆怯、缩手缩脚的行为表现。在这时候,如果成人有仍然没有有效的支持和指导,甚至继续受到成人的指责和讽刺,就会使儿童在成人看重的方面表现的越来越不理想,最终儿童走向自卑和低自尊。 3 4 5 6 7 后1页
四是遭受长期的否定。
即使到了幼儿阶段(3-6岁),儿童也还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只是通过他人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因此,他人的评价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重要的作用。
3岁以后,孩子获得更多的移动自由,语言发展已经达到足够水平,从而使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并开始形成“进取”的意识,试图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这时,儿童的主动活动得到鼓励,他就会有一个愉悦的感觉,发展出一种主动的意识,他会对周围环境进行更为积极的探究,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挥。
这个阶段,幼儿的重要人物扩大到家庭的所有成员、幼儿园老师。
不幸的是,确有个别孩子的主动活动会经常受到指责,而且这些指责往往是连续的。这种连续、长期的指责会让孩子为自己的存在感到“内疚”??他不能解释为什么自己总是被认为不行。为了防止这种否定性的评价,有的孩子选择的沉默、唯唯诺诺、缩手缩脚。
儿童的这一表现,让他更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会让他有更多的消极体验。成人否定??儿童退缩??成人的进一步否定??儿童的进一步退缩,这一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儿童对自信和自尊的丧失。
按照常规,孩子犯点错误是正常的,常规的批评儿童也能接受。但有的父母和老师为了强调自己批评的说服力,说明自己批评的有道理,往往愿意把儿童所有的缺点和错误积累起来,一批评就是一套。这种算旧帐式的、积累的批评,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只看到缺点,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并导致自尊丧失。
案例:算旧帐的批评
有的父母或教师在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把他过去犯过的错再搬出来,进行数落。 3 4 5 6 7 后1页
有的父母和老师在批评孩子时,总爱带上“从来”、“每次”、“总是”、“从来没有”、“都”等等字眼。如:
“你怎么每次画画都要老师帮忙,从来没有自己独立完成过一次。”
“你总是说改正,从来没有做到过。”
“你从来没有做一件好事,怎么做坏事总是有你的份呢。”
“你连加减乘除都弄不清楚,怎么这么笨呢?”
“上次你拿别人的东西吃,这次又抢别人的玩具,你到底是怎么了?”
“你又说话了,上次一个中午都在讲小话,你看你有什么好啊!”
长此下去,这些过失就像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搞得幼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永远抬不起头来。其结果只能是大大地挫伤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
将一个人“所有”的缺点和错误逐步积累起来,完全可以使长期否定成为可能。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成人“算旧帐“。很多父母却不了解这个道理,教育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历史上”的种种不是。这样,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从来”就是不好的,天生就是“不行”的,因而今后也不可能“行”,对表现自己、赢得自尊失去了信心。
五是全面否定。
儿童在一个方面受到否定并不可怕,他可以在另外的方面得到发展,赢得信任和尊重。可怕的是,有的父母和老师会把儿童在部分方面的不理想,扩大到所有方面,导致儿童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不能得到成人的赞赏,这将导致儿童对自己能力的全面怀疑。
儿童的活动主要是在家庭和幼儿园(或者学校),所以,父母和老师的评价对儿童特别重要。
事实上,儿童仅仅在家庭受到否定还不可怕,当他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后,还可以受到老师的肯定而扬起自尊的旗帜。可怕的是,一些家长会把儿童在家庭的“劣迹”推荐给老师,并引发老师的否定。 3 4 5 6 7 后1页
同样,如果儿童仅仅在幼儿园受到老师的否定性评价,也不可怕,因为他在家里还是受欢迎的(这也可能是部分幼儿不愿意上幼儿园的理由)。可怕的是,有的父母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而把老师的批评扩大化,从老师的批评引发出家庭的不满和否定,特别是在学业方面。
两者的结合,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真的”不行。
案例:作业拖拉的孩子
昨天下午很晚了,儿子才从学校回家。
回来后才知道是因为在校作业没完成,做得很迟,被老师批评了一顿,留在那里继续做,去接她的外婆也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老师怎么怎么说他,反正就是告状,儿子到家见到我们也一副可怜的样子,不敢见我,生怕我们又骂他,他说自己做作业慢,老师像看了很多暴力片一样骂人。
我知道老师不是他说的那么可怕,但在他内心肯定是怕死了。我也知道儿子这个学期做作业是有些拖拖拉拉,慢得很,也正在气恼中。但看他那个样子,我又很心疼,生怕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老师教育学生改正拖拉的毛病,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希望老师能采用不伤害孩子学习兴趣和自尊的方式,心平气和的教育孩子。
我认为,如果家长坚持上述态度而不过分被老师渲染,这个孩子还不一定丧失自尊。
必须强调的是,学业是儿童走上社会之后最为关注的领域,而学业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儿童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证明自己的学业是与他人一样优秀。所以,教师在学业上的否定会严重损害儿童的自尊。
六是唠叨和与子女的分离。
许多母亲喜欢唠叨,但我们必须知道,母亲的唠叨会巩固儿童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并加剧儿童自尊心的丧失。
第一,母亲所说的都是儿童确实犯的错误和实际存在的缺点,儿童没法反驳。但不停地唠叨和指责,会让孩子抬不起头来,感到没有挽回面子的希望。
第二,由于父母的唠叨太多,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好,导致孩子 “失聪”。 3 4 5 6 7 后1页
有的父母一边唠叨一边追问孩子,“我的话听见了没有?”
慑于父母的威严和好意,也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孩子只能顺着父母的意思,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
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父母便“痛心疾首”,认为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恰好是父母的唠叨太多的缘故。
第三,当孩子接受了父母的唠叨时,他也接受了自己不行的事实。“我就这样了,我就是不行,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在对孩子的否定中,成人还有一种不良的倾向,似乎用激烈的口吻批评和指责孩子,有利于表现自己的“清白”??是孩子不好而不是自己不好。
这种倾向在政治领域也有表现,在文革中,只有对别人表现出深恶痛绝,才能表明自己的正确。
这种把子女与自己分离的倾向,会让孩子感到孤独。我们必须知道,父母和孩子是利益共同体,维护孩子的名誉和自尊是父母的责任??何况,孩子本来就是我们生养和教育的。
父母与儿童的利益真诚的联系,有助于儿童增进自信和自尊。
七是儿童陷入否定与消极的恶性循环之中
儿童的行为导致了外部的否定性评价,进而影响儿童的自尊;而儿童自尊心的下降,又会反作用于现实行为,导致儿童行为的消极、退缩、被动。这些行为,又为进一步强化成人的否定性评价提供了证据,让儿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他人持续否定导致的自尊心伤害,最可怕的后果是儿童对自己的放弃??由于他人对自己的蔑视,导致儿童对自己的不满。 3 4 5 6 7 后1页
奇怪的是,有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对自己的不满,宁可看到或者表现自己的缺点,而忽视自己的优点。有时,他们甚至故意用行为来证明自己的缺点。
案例:“我没有优点”
赵雨的妈妈对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班主任李老师得知家长对孩子很失望,已经没有信心了,为了共同教育好这个孩子,李老师就把这个孩子的一些优点跟他妈妈说了,并表示愿意和家长一起,让孩子有所进步。那天晚上放学的时候,李老师又把赵雨留下来,向他介绍了妈妈来学校的情况。
为了鼓励他,李老师就告诉他,向他妈妈介绍了他的许多优点。
谁知赵雨留下来听了,不假思索地说,“老师,我没有优点。”
老师感到愕然,“谁说的?”
“我爸爸天天都说我没有一点儿优点。”赵雨伤心地说。
李老师感慨地说,有的家长和老师,常常因为孩子某一方面的缺点而掩饰了所有的优点,并经常信口开河,“你真是笨死了!”“你一点让人喜欢的地方也没有!”……这些话像一个个灭火器,将孩子的自信、身上的希望之火扑灭。常此以往,孩子哪来的自信? 3 4 5 6 7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04199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