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父母情绪失控酿孩子灰色人生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心理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孩子总是好奇、顽皮的,对父母的一些话可能有时并不在意,这种状态也会激怒父母,让自己的情绪失了控。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自己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情绪失控了,会严重伤害孩子。

  有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和爸爸的关系不怎么好。这个男孩是个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短暂的ADHD(注意力缺乏,运动机能亢奋)儿童。在生活中,他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和爸爸发生冲突。

  每到吃饭时,这个孩子就不好好吃饭,到处跑着玩,而爸爸就会发火,大声怒吼:“快吃饭!”孩子一害怕,就把饭碗扔掉,然后逃跑了。爸爸总是气得摔椅子、摔东西,把整个家里摔得乱七八糟。

  每次吃饭时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而妈妈呢,也不劝阻,只带着另一个孩子躲到房间里去。

  迄今为止,我成功诊治了很多爸爸,但像这样的爸爸还是第一次见到。

  孩子来的时候坐不住,跑来跑去,一会儿摸摸文件,一会儿摸摸物品。孩子爸爸正和我聊天,看到孩子这样,马上厉声说:“住手!”孩子就像没听见一样,仍然到处摸索。爸爸发火了,抓起孩子,举到空中,威胁说:“你再不住手就摔死你!”

  “是不是控制不住情绪啊?”

  “是啊,可是大多数的爸爸们不都是这样的吗?”

  “不是的,大多数爸爸都不是这样的。不能那样对待孩子,那样的话,孩子是好不了的。您或许不太懂,要不接受一下检查吧?”

  结果显示,原来孩子的爸爸也是ADHD。他上学时头脑并不笨,可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一考试就考不好。进入社会工作后,往往也是三心二意,多次半途而废。

  我给孩子和爸爸都开了处方,对他们进行了提高注意力的训练。结果爸爸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获得了晋升,孩子的行为也好转了。

  ADHD是属于遗传性倾向的疾病,焦躁障碍和忧郁障碍大部分也是遗传性倾向的疾病。但并非这些疾病都会对成长产生影响。即使出生时是这种体质,但只要得到后天良好的养育,就不会对成长造成影响。

  但如果父母不知道自己和孩子都是这样的体质,那么养育孩子的困难难度就会倍增。如果控制适宜的话,这种症状只会表现出10%,而如果没办法控制的话,那这种症状就会表现出100%,甚至是200%。

  一、不会控制愤怒情绪是严重的问题

  身为父母,必须能够控制愤怒。

  不论是谁,如果压力超过了自己的承受限度,就会爆发的。这就如同在夏天,用电量超过负荷量时保险丝会烧坏一样。

  即使自己知道“这样可不行啊”,但仍会不由自主地提高嗓门,摔东西。平时可以一笑而过的事,这时却怎么都不能忍受,这就是无法控制愤怒。

  父母的怒火会给孩子的情绪造成巨大的伤害。父母发火的时候,孩子心中会充满恐惧。

  “妈妈发火时真是吓死人了,可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如果哪一天妈妈突然不要我了,那我该怎么办啊?”

  孩子对某种状态感到无能为力时,就会有一种挫折感;想到未来不知怎么办时,就会充满恐惧。如果父母经常大怒,孩子长大后就会得压力障碍症,导致孩子大脑机能出现异常。如果后来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二、父母怎样控制好情绪?

  你今天又跟他急了?你一气之下又大喊大叫大骂人了?你知道你有理,可事后你也不忍了?父母们学会在紧张忙碌的时刻平息自己的脾气,对孩子对自己都是一件好事。

  你可能正在为迎接客人而忙乱地准备晚餐、你可能因为公务必须马上打一个重要的电话、你可能好不容易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正在收拾孩子凌乱的衣柜,或者,你正开车带着孩子行驶在交通状况最复杂的路段……这时候,你需要一个温顺的羊羔最理性地配合你。然而一个小小的顽固的声音却突然回答你说:“不,我不!”——为什么这么大的孩子就是在你最没有功夫去处理他的时候,偏偏要不听话,给你出难题?!一股怒火直顶脑门,你冲着他就大喊起来:“#¥※@……!!!”当然,在你情绪不是这么紧张和激怒的情况下,你一定不会说出“某些话”。

  但是,被情形和心情左右的你,还是说了。事后,你也许有点儿后悔……

  于是,怎样能让自己在紧张的时刻尽量保持平静呢?另外,儿童精神病学家、医学博士LyndonD.Waugh说:“喊叫、怒吼其实是一种面对挫折的强烈回应。事实上,当父母一时没有更加有效的办法去管教和约束孩子的时候,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大发脾气。”那么,如何让孩子在这种时刻远离那些让人讨厌的行为也是父母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在我最忙乱的时候,哪怕是孩子的一点点小过错,都会激怒我朝他吼。唉,我怎么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呢?”

  压力会使你眼中的过错放大。也许只是因为他拒绝把外衣穿上,你就感觉“怒不可遏”。而事实上,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种不听话的却是他这个年龄能够被允许的“过错”。所以关键还是在于父母怎样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这个年龄的孩子也正处在要学会认识情感、控制情绪的阶段,父母们榜样的力量是最有说服力的。如果要发火,就赶紧跑到无人的地方去

  在快要发火的时候,与其追问自己为什么发火,不如快点消掉怒火。当感觉自己控制不住就快发火时,不妨赶紧跑到一个无人的地方。

  我在情绪不太好的时候,就会故意晚点下班。送走全部的患者后,关上诊疗室的门,独自静静地坐着,或闭目养神,或听听音乐,等着情绪慢慢地平静下来。因为如果带着不好的情绪回家,即使孩子没有犯错,自己也会无缘无故地发火。

  在家里,我感觉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就会坦率地对孩子们说:“妈妈要发火了,待会儿再说吧!”然后赶紧走进洗手间。

  到洗手间照一下镜子,看到自己满脸涨得通红,于是我就漱漱口,然后坐到马桶上冷静情绪。一会儿之后,我就会感觉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发火啊!于是渐渐地情绪也平静下来了。消了火,再出去面对孩子们,就没有那种攻击性的冲动了。去超市或到公园散散步,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在经常发火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也会表现得没有自信心,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对别人发火,经常感到忧郁,具有反抗、神经质、冷漠等性格,还会对世上的一切都持否定的态度。

  而这些在经常发火,或不会控制自己情绪、行为的父母身边成长的孩子,是无法获得幸福的。

  认为每天不得不发火的父母们啊,请暂停你们的谩骂,因为不管你发不发火,世界都不会因此发生丝毫的改变。但当你决定平静下愤怒的情绪,尽量少发火的瞬间,你和你孩子的人生就会因此而改变。 在家里,我感觉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就会坦率地对孩子们说:“妈妈要发火了,待会儿再说吧!”然后赶紧走进洗手间。

  到洗手间照一下镜子,看到自己满脸涨得通红,于是我就漱漱口,然后坐到马桶上冷静情绪。一会儿之后,我就会感觉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发火啊!于是渐渐地情绪也平静下来了。消了火,再出去面对孩子们,就没有那种攻击性的冲动了。去超市或到公园散散步,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在经常发火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也会表现得没有自信心,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对别人发火,经常感到忧郁,具有反抗、神经质、冷漠等性格,还会对世上的一切都持否定的态度。

  而这些在经常发火,或不会控制自己情绪、行为的父母身边成长的孩子,是无法获得幸福的。

  认为每天不得不发火的父母们啊,请暂停你们的谩骂,因为不管你发不发火,世界都不会因此发生丝毫的改变。但当你决定平静下愤怒的情绪,尽量少发火的瞬间,你和你孩子的人生就会因此而改变。

  三、怒火来袭时你需要:

  帮助自己在这样时刻制怒,可以采用这样一个简单有可行的方法:在你马上就要爆发的时候,告诉自己“停!停!等会儿!”(如果说出声音来也许会有点儿傻,但那样或许更有效果!)然后,深呼吸,它能帮助你的“火山”暂时不要喷发。这时,告诉孩子:“我需要冷静一下!”哪怕你正处在极其忙乱的情形中,这样几十秒钟的平静和平息是相当重要的,喝杯水或者洗把脸,在窗口透透气。等你自己真的冷静了,你再回来找到一个合理的劝说的方式:“如果你不赶紧穿上外衣,去看木偶剧就会迟到!你就只能更晚看到你喜欢的匹诺曹!”

  你还需要知道:

  小孩子的反应总是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的,他们对变化的反应总是需要时间的。因此,你要在心里对现实有一个合理的判断:究竟是孩子太不配合?还是你完全可以更好的计划时间,不至于此时如此的忙乱?

  如果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决定或者将要进行的事情,孩子一定不会特别愿意的话(比如因为你突然有事,需要马上带着孩子离开游乐场),那么你就做就可以了,不一定非得把他说服“心甘情愿”地遵从你的决定。这种说服的过程不仅是最耽误时间的,而且也最容易把你推向情绪的极限。让孩子自己去平复他的不满,平衡这种挫折的心情。“我越是忙得没有时间的时候,我越得不断重复跟他说的话,这些重复的唠叨就会拱我的火儿!我怎么能让他在这时候重视我的话呢?”

  这时你需要:

  如果你实在是已经唠叨累了、疲了、剩下的只想狂吼乱叫了,那么,你就暂时让那些“违规行为”从眼前晃过去吧。当然,这只是暂时“挽救”你的权宜之计。而这时候,当孩子发现你“投降“了,他会无情地测试你的决心和底线。如果他们破坏的规矩没有那么严重的话——比如在你打电话的时候多吃了好几块糖,或者你希望他按时睡觉(以便于你有一些时间工作)可他不,那就随他去吧。

  你还需要知道:

  仍然不要忽视你自己对于那些规矩、纪律的严肃性。你也可以选择适当的时候和孩子交流,告诉他:规矩仍然是规矩,因为他总是不听话,造成了你们之间不断的矛盾。现在你暂时不约束他,只是为了暂时避免矛盾。但你仍然会坚持贯彻你的要求。

  找时间给自己放松一下,精神紧张、疲劳的父母常常容易对情势判断出现误差,也不太容易想出高明的对付小东西的办法。同时,也可以利用出游、玩耍或者饭后散步的机会帮助孩子理解那些让他讨厌要求,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与孩子取得沟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05450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