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宝贝心灵密码:打你也是爱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学龄前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当宝宝的小手“啪”一声抡下去,你是否意识到,他那一记“狠心”的巴掌更多的居然是对被打者浓浓的喜爱之情呢?你又是否意识到,面对宝宝的“打人”行为,你的呵斥甚至体罚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进一步强化他的这种行为呢?

可可和楚楚的打斗游戏

某一日,朋友带着3岁的可可到我家来玩,正好她哥哥的孩子??2岁的楚楚也跟着爷爷奶奶到北京住些日子,于是一并跟过来玩。两个宝宝进了屋,就别提多热闹了。进屋不到两分钟,2岁的楚楚就对3岁的可可发动了猛烈的攻势。“啪!”只听一声脆响,可可的小脸蛋上挨了重重的一击。大约是被打痛了,可可立刻大哭起来。可可妈害怕可可反击伤到楚楚,赶紧过去搂住可可,对他进行安抚,并且不失时机地将楚楚教导了一番:“楚楚,不可以打哥哥!”

可是,可可那边哭声刚落幕,楚楚这边又笑眯眯地抡着小巴掌凑上去了。更糟糕的是,可可这次趁妈妈不注意,对着弟弟狠狠地拍了一下。楚楚也大声哭了起来。可可妈看到可可打弟弟,立刻急了,照着可可的小手拍了一下,于是一轮更凶猛的哭闹开始了。正在厨房准备水果的我赶紧出来,协助可可妈将两个小家伙安抚好了。那边可可妈刚一松懈,楚楚便挣脱开大人的手,举着巴掌奔向可可。我立刻捉住了楚楚的小手,温和地看着他的眼睛:“你想跟可可哥哥玩,对不对?”还不太会说话的楚楚使劲点了点头,“嗯”了一声。“你喜欢哥哥,对不对?”“嗯!”楚楚再度使劲点了点头。我抓住他的小手,把他领到可可面前:“你喜欢哥哥,那就亲亲哥哥吧!”楚楚顺从地亲了哥哥一下。“你还可以拥抱一下哥哥!”我把他的小手拉过去,围住可可。“你还可以跟哥哥握握手!”“你还可以跟哥哥一起做游戏,你看,这样……”

接下来,楚楚就热衷于刚刚掌握的亲吻、拥抱和握手等游戏,全然忘了要对着可可巴掌相向。于是,两个孩子之间的打斗也销声匿迹了。

父母的两种典型反应

对于3岁以内的宝宝来说,类似楚楚和可可之间的这种打斗行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当看到宝宝有打人的行为,父母一般都会很焦虑:天哪,这小家伙居然如此好斗!如果伤害了别的小朋友怎么办?不行!这个坏习惯一定得治!于是,在说教无效的情况下,父母的呵斥甚至体罚可能就都紧跟着出现。不过,如果是自家的宝宝挨了打,并且挨了打还不知道还手,家长就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了:这小家伙,居然这么窝囊,老是受人欺负,而且还不知道还手!不行,我可得赶紧告诉他,你不要主动打人,但是,如果别人打你,你就狠狠地打回去!

事与愿违的是,打人的宝宝不会因为父母的呵斥和体罚而学会更友好地跟人相处,他要么变得战战兢兢,谁都不敢惹,要么更加变本加厉地攻击他人。而被打的宝宝呢,可能会在父母的教导下学会反击他人来保护自己,并因此变得富有攻击性,他也可能感觉到更多的压力,进而畏惧与人交往,最终只有躲进小楼自成一统,减少了许多与人交往的机会。
123下一页阅读全文


在看到宝宝有打人的行为或者被别的宝宝打之后,很多父母之所以有以上的两种反应,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不了解宝宝打人行为背后的秘密,而只关注了打人这种行为表面上的意义。实际上,婴幼儿打人的行为与我们想象的攻击性行为很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

宝宝心理揭秘:打你也是爱

记得有位朋友家的宝宝4岁,老师总是告状,说他打幼儿园的小朋友。等宝宝回到家,这位朋友决定要管教小家伙一下。不过,他还算民主,没有直接上去就呵斥惩罚宝宝,相反,他先花时间去了解了一下情况,问宝宝为什么要打人。结果,小家伙的答案出人意料:“因为我喜欢他呀!”诚然,宝宝的打人行为有时候确实包含了某些“暴力”的因素,但是,对于低龄的宝宝来说,“因为我喜欢他”,才是他打人行为背后最真实的内心独白。

如果我们留心去跟周围的妈妈交流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当妈妈将低龄的宝宝抱在怀里的时候,很多宝宝都曾经有过打妈妈脸和头的行为。并且,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很多宝宝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打妈妈或者其他跟他特别亲近的人,却不打别人,仿佛只有妈妈比较好欺负似的。为了制止宝宝这种“暴力行为”,妈妈们一开始都会耐心地告诉宝宝“不能打人”,如果小家伙继续“屡教不改”,妈妈就会很严肃地呵斥他,再不改,妈妈就会象征性地打他的小手,于是这个事情就有了很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令人遗憾的是,对宝宝来说,妈妈的这些处理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它们还在他的心目中变成了非常有趣的游戏,于是宝宝会乐此不疲,继续他的打人行为。对宝宝来说,他爱妈妈,所以才要“打”妈妈,他打妈妈的行为,就和他见到喜爱的玩具便喜欢拿手去拍打一个道理。从玩具到妈妈,再到他喜爱的小朋友,他都会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喜爱之情。

因为不知道还有更多的其他技巧来表达喜爱之情,“打人”就成了宝宝表达这种感情的最直接方式。当然,除了直接表达爱,宝宝打人还有另外一层原因,这个原因也与爱有关,那就是吸引所爱的人的注意。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很多妈妈在宝宝身上耗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之后,开始将注意力多多少少转移到一些别的事情上,于是,她们不再像宝宝小的时候那样,去惊奇地关注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可爱的表情。妈妈对宝宝的关注少了,而宝宝对妈妈关注的需求丝毫没有递减,于是,妈妈和宝宝之间的关系就会失衡,宝宝难免就会有一种受到冷落的感觉。也许某一次,他无意间有了打人的行为,妈妈看到了,立刻去管教他,而打人的行为与妈妈给予关注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很快就被宝宝所察觉,小家伙马上会十分聪明地意识到,当妈妈关注别的事情的时候,只要他有打人行为,他立刻就可以成功获得妈妈的关注,那么,他就会更加依赖通过这种行为来吸引妈妈的注意。

表达爱是需要学习的一件事

除了前面提到的想要吸引所爱的人的注意之外,宝宝的“打人”行为还有别的原因。对于低幼的宝宝来说,“手快于心”是他们的一大特点。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加上还没有学会更多别的表达技巧,除了哭闹和喊叫,他们会更多地依赖快速行动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只要看到喜爱的事物,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手去接触这个事物。当然,他的接触会没轻没重,如果不理解宝宝的这种特点,我们成人就很容易将其误解为“打”。
123下一页阅读全文


在一些在幼儿园、小学等场所进行的调查发现,孩子们普遍不懂什么是爱,也不清楚如何恰当地表达爱。导致这种情形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宝宝很小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没有教会他什么是爱以及如何表达爱。更糟糕的是,我们甚至还会在无形中扼杀宝宝表达爱的需求、否定宝宝表达爱的行为,促使他走向不懂爱的边缘。比如,宝宝因为喜爱之情“打”了别的小朋友,很多家长都会呵斥、惩罚,但是很少有人想到要教给他正确的表达爱的方式,于是宝宝就会很困惑:“我爱他,为什么还要受惩罚呢?”但是,即便挨了父母的打,即便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疼痛,宝宝也会固执地坚信,父母的这种行为就是爱,于是他就更加认同这种打人的方式,坚持这样来对待他喜爱的人,这就致使他在表达爱的方式上出现行为偏差。

让宝宝从0岁开始学会表达爱

让宝宝从小就学会表达爱,这对他将来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一个懂得爱、知道如何表达爱的人,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爱,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温情与快乐。

只要有心,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悄然渗透,让宝宝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爱以及怎样恰当地表达爱。

当低龄的宝宝喜欢用手去拍打小朋友的时候,请不要对他说:“不许打小哥哥,你会把他打痛的。”相反,可以对他说:“你喜欢小哥哥吧?那就轻轻地摸他一下(亲他一下,拥抱他一下,跟他拉拉手,把好吃的分给哥哥吃,把玩具给哥哥玩一会儿,和哥哥一起这样玩),你看,就像这样!”

当小宝宝一定要妈妈为他做任何事情、不允许别人帮忙或者黏着妈妈时,那就尽可能满足他的需求吧,他不会一辈子黏着妈妈,也不会一辈子都需要妈妈来照顾。

回到家之后,请用温和的语调和家人聊天,时不时找机会用一些充满温情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家人的爱,以实际行动照顾一下其他的家人,比如给刚下班的老公倒杯水、接过妻子手中的袋子等,同时也鼓励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爸爸拿双拖鞋、给妈妈捶捶酸痛的背。毕竟,父母是宝宝最好的楷模。

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拥抱一下宝宝、亲吻一下宝宝,将他抱起来举个高高。

不管宝宝做什么,在他兴高采烈的时候,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以赞赏的姿态拍拍他的小脑袋、小脸蛋或者小肩膀;当他感觉沮丧的时候,给他一个温情的拥抱或者轻轻地拍拍他,让他感觉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当他难过的时候,紧紧地将他搂在怀里,让他感觉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


123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05492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