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满4周岁的小汤姆是个既懂事又乖巧的小男孩,平时很喜欢将自己画的画、捏的小泥人、捉到的蚱蜢得意地展示给父母看,也爱在父母面前引吭高歌;如果爸爸或妈妈称赞他几句,他便会高兴得眉飞色舞。平时在家里称得上是个温顺、随和、听话的乖孩子。
然而,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小汤姆就会一反常态。比如,在姐姐玛丽的一次生日会上,当客人们纷纷向玛丽送上鲜花、糖果、玩具等生日礼物时,他便故意大喊“我肚子痛”,还真的在地板上打起滚来!有一年的圣诞节,他竟然当着众亲朋的面故意打碎了一个价值不菲的中国花瓶,气得爸爸狠狠地揍了他一顿。上个月在奶奶的寿筵上,他居然宣布绝不吃那些他称之为“脏东西”的炸牛排,最后闹得客人们也不欢而散。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其实这种“人来疯”有别于一些孩子每每见到人多时的瞎胡闹、乱起哄,而是某些孩子对自己不受“关注”的反抗,其“潜台词”是:如果你们还不把我当作一回事儿,我就会闹得更凶!
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采取自我表现等积极的方式来引起大人们的关注,他们也迫切希望大人们对他的作为作出认可和称赞,从中获取自尊和自信。一旦他们发现自己不受关注(如原本总是家庭“中心”的小汤姆发觉,在姐姐的生日宴会上姐姐成了“焦点人物”,在奶奶的寿筵上他也并不唱“主角”时),他们就可能产生自卑或微不足道等负面感觉,进而作出一些在大人们看来极其 “怪诞”的举动,如假装生病、拒绝吃饭甚至破坏物品等。他们之所以这么干,其实只是想利用消极、隐蔽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需要,目的也只是想给大人们发出 “信号”:我不想受到冷落—尽管大人们实际上可能也并没有故意冷落他。
幼儿渴望受到大人的关注,说到底就是渴望受到大人的尊重,并从中确认自己的存在。这一渴望是否得到满足,对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因心智水平所限,这种微妙的心理渴望往往难以像其他种种生理渴望(如吃、喝、睡等)那样明白无误地向大人们表示,于是他们转而采用一些“胡闹”的手段。对大人们来说,悟出孩子的“言外之义”—情感需求并给予必要的合理的满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06854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