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儿子出去玩,不一会就回来了,一进门就把玩沙的小水壶扔在地上。我很恼火,但没有理他。没想到,这孩子又补了一脚,把小壶踢到了我的跟前,嘴里还大叫:“我不要水壶,不要水壶。”我没好气地说:“那你就换个玩具。你这么不爱惜小壶,乱扔乱踢,我就送给弟弟吧。”儿子忽然扑到怀里大哭起来,“妈妈,妈妈”地一边叫一边打我。我突然觉得儿子的大哭和我要把小壶送出去没有关系,我只好把批评他不爱惜玩具的话咽到肚子里去了。“告诉妈妈为什么呀?”他抽抽答答地说:“洋洋和浩浩他们都有小桶。”“你不是有小壶吗?”“小壶不好,小壶不能装好多沙沙,他们都不带我玩大沙堆了。”“哦——”我故做夸张:“走,妈妈让你知道小壶也很好。”我和儿子一起在沙沙上种小草,然后用小壶撒水,我们还用水壶撒出的水在水泥地上画画。一会,洋洋和浩浩也来了,几个孩子又一起高高兴兴了。我仔细一想,其实儿子回来扔水壶就是想让我注意他,一个孩子只是用错了表达方式,而我却错用了别人的忠告——孩子发火时,不要理他。好在我及时地问了原因,而没有批评他不该发火,亲子教育,应该爱惜玩具等等。当他和小朋友高高兴兴地告别时,我提着小壶说:“多好的小壶啊,你扔了的时候,我还以为你不喜欢了,差点就送给弟弟了。下次,有什么事情,可以好好和妈妈说,不要乱扔东西。”“妈妈,我错了。”儿子很爽快地承认了错误。
墨尔本的皇家儿童医院两位心理学家欧伯克雷和普莱尔指出,过去大家都认为小孩子的行为是“养成”的,但是这项研究推翻了这种习见。
欧伯克雷更进一步指出,研究结果挑战了另一项惯见的想法,就是教育孩子应该一视同仁、采用一致的标准。他指出,大家觉得孩子的行为是成长方式所导致,但是他们要挑战这个想法。他主张,儿童的个别差异性其实非常值得重视。你的女儿经常像是吃了炸药?常打其他小朋友?稍有不顺心,就摔东西泄愤?如果做家长的为此自责,扪心自问没把孩子教好,专家对於这项问题的新研究成果指出,孩子的脾气不好,不是家长没卖力教。不过,且慢,不要太快感到欣慰,专家说,脾气不好,是天生的。
“小孩子脾气坏,出自天生气质”,这就是澳洲科学家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在17年间观察2500个家庭,目标锁定在儿童的行为模式上面。
就拿脾气这点而言,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脾气是孩子经验外在环境的透镜,但是澳洲的研究人员指出,有些孩子就是比较好带,但是有些却是异常难教。
欧伯克雷指出,他们要传达给家长的讯息是教养儿女必须具有弹性。因此,管教孩子的方式是要有弹性和变化的,必须给予儿童个别的注意。
不要把孩子发火当成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一种不正确的、过激的表达方式。家长没有必要一看到孩子发火耍脾气就气急败坏,不分场合急于纠正,儿童游戏,甚至动用武力,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当然也绝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发火的原因,对症下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07453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