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老公是新西兰人,有天一起吃饭,谈起爱国主义教育,问他:“你们新西兰是怎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他瞪着眼停顿了一下,回答:“没有过。爱国还需要教育吗?”然后闷头喝羊汤。他的反应,让我想起了一句很久远的话:爱国如饥渴。
如果爱国之于人的心,如饥渴之于人的感觉,是一种本能,那还需要去做什么刻意的培养呢?只要保留这最基本最朴素的情感,让它真纯地、自然地、淡淡又久久地流淌在我们的心里。
可毕竟,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我的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接触他的国家,他的山水、他的风情、他的人民,让孩子心中对这个国家的浓浓的爱,象春雨滋润的嫩嫩的草原,蓬勃生长了无痕。
所以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带着他一起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大大的彩色图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亲爱的国,儿子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被眼前的绚丽色彩迷住了——也许是对他美术教育的启蒙呢,但我指着封面上方方正正的汉字轻轻给他念:中国——国家——地理。
孩子也就知道,中国,是国家,是他的国家,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国家,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国家,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不同生活形态的国家,是一个不停地变化着的国家,是一个需要我们去爱,去珍存,去为她做些什么的国家。
快两岁的时候,开了奥运会,极短的时间里,国旗一遍遍升,国歌一遍遍唱,孩子的生活一遍遍热血沸腾。满大街的人都在问“今天拿了几块金牌?!”话说不全的孩子也会因此而激动不已。发展到及至的一次,是吃着一半饭听电视里说,某项目中国拿了金牌,马上要转播升旗仪式。孩子一急,就把饭碗都胡噜到地上,大人正生气呢,小小的人居然把小椅子搬到了小桌子上,一点点爬上桌子,登上椅子,带着围嘴笔挺站在这个“危险建筑”上,嘴里哼唱着“邦邦邦邦——邦邦”,那份小小的冲天的豪迈让人涌起心底的感动,知道有一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天生的爱。
作为妈妈,我能为这一碗饭呵斥他吗?在他用全部的力气、努力学习着发音、高声唱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的时刻。
孩子慢慢长大了,他开始在大街小巷认出国旗,他快乐地指给我看:“妈妈,看,国旗!”那时刻我是快乐的,因为我知道,孩子一遍遍地把自己,和这面红色的旗联系在一起。
孩子慢慢长大了,他开始疯狂地玩拼图游戏。在各种小熊维尼和米老鼠的拼图版中,为他准备了一套中国版图的拼图。他努力拼着,我一边陪他玩,一边顺便给他讲,他手里拿着的那个小小的木块,承载着怎样绚烂的美丽,拥有着多少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生活着多么智慧而优秀的人们。有时候他会跑去找《中国国家地理》,把他记忆中的美丽图片翻出来和这块小木板链接,有时候我们一起背诗词,他就终于知道诗里说的那个景色就在这里。我能体会出,他小小的心里,对这小小木块代表着的博大宽广无限向往,终于有一天开始,他央求着:“妈妈,我们去看看吧!”
孩子慢慢在长大,每年,我们都会去旅游。第一站是孩子的老家,所有表格“籍贯”一栏上填写的那个地方。
孩子不到3岁的那年,带孩子到深圳玩。那里有锦绣中华、中华民族村和世界公园。孩子第一次真切的感觉到,杂志和书里的图片,都真真切切地站在那里,虽然它们都很小,“这是给小朋友做的玩具,对吧,妈妈?”
??在锦绣中华,缩微的房子和小人儿吸引着他,他这只快乐的小鸟,在绿色的园子里飞来飞去。终于累的走不动了,他叹口气说——
“这还是中国吗?”
“是啊。”
“还是中国啊,中国这么大啊!”
“要不咱们不过去了,你怎么累。”
“那可不行,那边不一样呢,也很漂亮啊!”
我的孩子,你的感觉对了,你的祖国,很漂亮,很大。
??在中华民族村,孩子和傣族的哥哥一起敲锣,和摩梭姐姐一起跳舞,跟彝族哥哥一起打鼓,和阿佤姐姐一起唱歌。朝鲜族的阿姨带着他参观屋里的不同布置,他问阿姨“为什么煤气放在地板里?”;羌族姐姐给他解释,为什么房子是用石头砌的;苗家哥哥带着他走吊桥;他钻大榕树的树洞,和黎家阿姐藏猫猫;在藏庙上香理佛,看蒙古赛马的热闹——
“妈妈,他们的家住的都不一样,有竹子,有石头,草的,还有蒙古包!”
“妈妈,他们的样子真不一样!”
“妈妈,他们为什么都在这里?”
“因为这是一个公园啊,叫中华民族村,他们都是中国的民族,所以都放在这个公园里,你来玩一次,就全看到了。”
“都是中国的啊?那他们和我一样了,都是中国人。”
我的孩子,你的感觉又对了,我们的祖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形态。
??在世界公园,孩子彻底玩迷糊了: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都叫塔,为什么长的不一样?为什么有个钟叫大笨钟呢?印第安图腾柱子上画的是什么呢?还有更深刻的问题——
“妈妈,什么是国啊?”
“妈妈,怎么有这么多国啊?”
“妈妈,中国也是一个国,对吗?”
我的孩子,你的感觉再一次对了,中国也只是一个国,每一个国都有自己灿烂的引以为荣的文化,她们一起组成了,这个多元的纷繁多姿的世界。
我们全家达成共识,每年至少带孩子,去一次海边,爬一次高山;参观一次工厂,小住一次农村。钢筋水泥保护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只有去“生活在此处”,才能体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辛勤的工作,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体会着他们的快乐,他们的辛苦。也只有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让孩子和自己的土地,保持更加亲密持久的关系。孩子登上了万吨的巨轮,看到了繁忙的货运大港,到素不相识的渔家做客,听主人谈辛劳的生活;孩子到地里收花生摘苹果采茶叶挖红薯,拜访现代化自动化的生产线,在小县城意外看到了被专家称作“中国第一字”的悠远陶片。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不需要说,只带他看。
孩子4岁半了,上周末,带着作业从幼儿园回来,白白的纸上,素色排着几面旗帜。作业是,哪一面是中国国旗?并请涂上颜色。我最烦涂色练习,但有关国旗的涂色从心底里珍重。孩子不出三分钟就把这题做完了。说:
“妈妈,我没画够。这面国旗太小了。我要画大的。”
给他拿出张8开大纸,为他画出红红的旗,黄黄的星,儿子开始努力填上温暖的颜色。涂好星星后,他怕红色不慎掩盖住黄色的星,所以小心翼翼地用红画笔绕着黄色星星画了一个轮廓。他的手还没有精细到严丝合缝绕着星星的五角边描绘的程度,结果在黄星星和红边边之间,又出现了一道窄窄的白色空白区。他突然说,
“妈妈,你看,五颗星星变成了花儿了。”
是啊,五颗黄色的星星象五枚绽放的花蕊,白白的花瓣,红红的边。然后我听到儿子突然高声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娃哈哈啊娃哈哈啊,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小时候作文里无数次写下的那句话,“祖国,我从心底里为你讴歌。”这个场景,这种感情,是我4岁半的儿子教给我的。
涂旗面的时候,孩子的动作很大,一边涂一边说,我在中国走啊走,走啊走。然后突然抬起头,对我说:“妈妈,我纵横中国。”那是他喜欢的一个电视栏目的名字,陪着他的心每周六晚上纵横中国。
这幅国旗画好了,孩子自己贴在墙上。然后说,我要自己画一个,我不要光涂色的国旗。仍然是8开的大纸,他自己画了一个很大的,不是长方形的国旗旗面。“妈妈,你看,我画的和你的、和老师的都不一样。我画的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他气宇轩昂地为飘扬着的国旗画上了五个围成一个圈的,一样大的黄疙瘩,且占据了整个旗面的正中。涂上红旗面,他把这面“国旗”挂在刚才那面的旁边。
“两面国旗,有点不一样。”他自己也看了出来。
儿子,我在心里说,你的那国旗,违反了国旗法。
“星星的位置不一样。我的围成了一个圈,手拉手,大家在一起。”然后他满意地唱着《大中国》,收拾彩笔。
我决定不告诉他关于国旗法的问题。他从心底里,热爱他画的国旗,热爱着这国旗代表着的国家。毫无疑问,等他长到我这么大,会从心里维护他的国旗法。
两面国旗至今还挂在家里,红红的一片,让我感觉到爱的温暖气氛。我充满自信,对这个国家的责任,随着孩子的长大,会因这爱自然地生发在孩子的心里,不用我喋喋不休地训导。有一种爱来自天然,如此深刻,不需要语言。
题外:有一个朋友,孩子今年两岁多了,她一直坚持,如果电视里传来国歌的声音,她一定会停下手里的工作,立正,唱国歌。因为这是尊重她的国,也是教她的孩子,尊重他的国。也许这就是我遇到的、我学来的,最刻意的爱国主义教育了。
本文由《父母》杂志授权摇篮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09578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