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延迟满足,必然要提到心理学经典的糖果实验。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瓦特·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做了一个软糖实验:实验者给一群4岁孩子一粒糖果,说: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能坚持等我回来后再吃,那就会得到两粒糖。说完,他走了。有些孩子很快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坚持等到实验者回来,当然,他们得到了许诺的两粒糖。
之后,对这些孩子进行跟踪研究,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发现在4岁时就能够为两块糖果等待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较高的效率及较强的自信心。他们能够更好地应付挫折和压力,并且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普遍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而那些没有抵御住诱惑的孩子,抗挫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在压力面前不知所措,做事效率较低,自信心和责任心都不强。
自控能力日渐弱化
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飞速加快,物质上又迅速发展,这一切让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多要求都能够得到即时满足。现在的孩子,还能体验到我们小时候得到新玩具、新衣服、新学习用品的欣喜吗?还能像我们小时候那么珍惜吗?可能基本上不会了。这是社会的进步,但确实也反映了今天的幼儿,在自我控制能力上远远不如上一代。
有研究人员重复了20世纪40年代的自我控制实验,实验者让孩子做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比较困难的事情,比方说静止站立。20世纪40年代的实验里,3岁的孩子做不到,这可以理解;5岁的孩子可以站几分钟;而7岁的孩子,基本可以做到要求站多久就多久。2001年的重复实验,5岁的孩子就像20世纪40年代3岁的孩子,而7岁的孩子表现和20世纪40年代的5岁孩子差不多。
小技巧学起来
很多父母从字面理解延迟满足,认为延迟满足,就是拖延满足孩子的要求,或者对孩子的要求提条件。比如有的妈妈说,你想玩赛车,就必须先做某件事;或者,你要好好吃饭,吃完了才抱你。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情感上有要求,我们应该即时满足吧?孩子有合理的要求,我们要即时满足吧?为什么要故意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呢?这些都是对延迟满足的误解读。
延迟满足是孩子的一种能力,是控制自我欲望的能力,也许我们把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说成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样,父母就不再会出现概念的混淆和困惑了。那么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呢?
技巧1:通过社会情景提高孩子自控能力
只要有社会活动,孩子很小就能学习等待和克制自己。比如在幼儿园,如果一个孩子正在玩一个玩具,另一个孩子也想玩那个玩具,怎么办?最初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会去抢。这时候老师强调:我们要轮流玩玩具。轮到你了,你才可以玩。对于会说话的孩子,老师还会说:不要抢,请用语言来要求。要等着轮到你才可以玩。玩滑梯的时候,幼儿要学习游戏规则,要想大家都能安全地玩,必须按顺序,不能抢或推。多在这样的情景里,讲明原则,规范孩子的行为,能培养孩子的耐心和等待的能力。
技巧2: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其延长等待时间
要理解幼儿的自控能力比较弱,有时候孩子控制不住,不要指责他们,要想办法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家长可以帮助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教孩子分散注意力的技巧。比如过圣诞节的时候,礼物早早就包好放在圣诞树下,可是要等到圣诞节那一天才可以拆礼物,孩子必须要克制住马上拆礼物的欲望。家长要理解他们的心情,可以事先给一个礼物,至少可以占据他们的注意好几天,或者可以每天数一数礼物的个数,可以摇,可以研究包装纸,只要不把它们拆开。分散注意力可以帮助孩子延长等待的时间。
技巧3:合情合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
现代生活的快捷和便利,往往让父母能够马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如果父母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那么就会成为孩子的奴隶,即使忙得四脚朝天也不会让孩子得到一半的满足。父母有求必应,造成孩子产生欲求过分。欲求过分有两层含义:
1.欲求的对象过分。刚买过一个玩具,还想再买一个。
2.欲求的时间过分。不管什么需求,一旦产生必须马上满足。对孩子的有些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和他们讲道理,让他们学会等待。比如孩子要上幼儿园了,想要个新书包。父母是立刻给买,还是说:你要过两周才上学。这个周末学习用品全部会打折,等这个周末我们一起去买书包吧。
综上所述,父母还是得合情合理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要一味地顺从、迁就。其实现在的孩子,不缺少被立刻满足愿望的机会;而现在的父母,则需要一些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智慧,相信延迟满足能让孩子将来获得更大的成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13221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