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希望孩子像绅士淑女一样彬彬有礼?那么你的孩子就需要规则;
你是否希望孩子就是孩子的样子活泼开朗?那么你的孩子就需要自由;
你是否希望孩子既有规矩又很活泼,那么你的孩子既需要规则又需要自由。
规则和自由是否相互矛盾?怎样让孩子在规则和自由之间表现得正合适?
既规则又自由的好习惯
在幼儿园里,乐乐拿着一块积木主动对琳琳说:“你跟我一起玩吧。”琳琳说:“我不想跟你玩,我想跟悠悠玩。”乐乐接着做她的思想工作:“我会搭水立方,你来看。”琳琳不为所动:“我不去。”乐乐有点不高兴地说:“你不跟我玩,我自己玩。”乐乐便自己到建筑区专注地搭起奥运场馆。
一会儿后,琳琳边哭边对老师说:“悠悠不跟我玩,我要他跟我玩。”老师问悠悠怎么回事,悠悠说:“我已经有朋友了,她再进来,这里就待不下了。”老师劝琳琳到其他区域去玩,琳琳还是不愿意,哭着说:“我就要跟悠悠一起玩!”
从这个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中,我们可以发现琳琳和乐乐有着不同的生活处事习惯。
琳琳是一个有自由意志的孩子,她想做什么事情就要做什么事情,然而不会考虑别人的兴趣和需要,也不会用变通的办法动员别人或者调整自己的心理,不能达成目标就生气懊恼;乐乐也是一个充满自由精神的孩子,他向别人主动发出邀请,并想办法争取对方的合作,然而并不强迫对方,如果不能达成目标,他就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使自己的快乐遭遇挫折也不打折扣。
在生活处事习惯上,两个孩子的根本区别在于,琳琳自由过度、缺乏规则,乐乐既有规则又有自由。
规则与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天平
★“自由过度”导致孩子任性放肆
婴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会导致为所欲为的倾向。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击性强都与父母过度顺应孩子的自由需要有关。自由过度实际上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使孩子“长”不出个性却“长”出任性。
★“规则过度”导致孩子缺乏个性
有的父母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让父母省心,很少惹出麻烦事儿来,这种观念多表现在控制欲望比较强的父母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害怕尝试新事物,而且调整情绪变化的灵活性比较弱,这将影响孩子的创新意识与个性成长。
培养孩子既规则又自由的教育策略
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况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这样的孩子既有责任心,又有开拓性。
1.自然后果法
有一种规则是自然法则,孩子经过亲身实践,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并体验适度的不快和痛苦,规则意识才由此建立起来,这叫“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要求父母不能包办代替孩子承担行为责任,把孩子罩在一个绝对安全的保护伞下;也不是说父母就撒手不管,让孩子自作自受。
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孩子先承担行为后果,再对他讲明道理。例如:孩子吃饭挑剔,家长不用跟在后面喂,而且不到下顿吃饭时间就不给他吃,用饥饿法则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孩子做事磨磨蹭蹭,不要对他反复唠叨发脾气,如果他错过学习时间、看电视或者做游戏的时间,家长不要给他弥补,用“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自然法则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自然后果法使孩子在自然环境中体验:真正的自由精神是尊重自然法则的自由,不是随意妄为的自由。
特别提醒:如果孩子的行为将导致长远后果,近期不容易看出结果,则不宜用“自然后果法”,例如坐姿不端正、握笔不正确等等。
2.人为后果法
很多情境不能运用自然后果法,例如孩子横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其后果相当危险,这样,使用人为后果法就是大量而经常的了,把它与有意惩罚相区别,就会应用得更加科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15963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