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指人实施某个行为的内心意向。如果一个人非常想实施这个行为,则称为有强烈的动机。如果一个人没有实施这个行为的意愿,则称为缺乏动机。
支配动机
学者认为,从婴儿开始,孩子就有控制和支配他们所处环境的意愿。如婴儿转旋钮、开盒子、玩玩具,都体现了他们的这一动机。这种动机是支配动机。
支配动机是最基本的动机,除非受到外界的打击和约束,人都具有较为强烈的支配动机。
尽管所有儿童都很好奇,但是有的孩子显然要比另外的孩子更热心或者更有耐心,在以上活动中更加卖力。也可以说,有更强烈的动机。
成就动机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并非仅仅具有随机地、随意地支配身边的环境和事物的意愿,而且具有通过自身努力和克服困难,去实现心中理想、取得成就的意愿。这种意愿称为成就动机。
可见,成就动机尽管具有兴趣的因素,但在一系列活动中,并不都是有趣的。成就动机能够导致儿童坚持、耐心、甚至吃苦,是走上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动力。
我们知道,智力可以预测人的学业成就,但智力和学业成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原因就在于,儿童之间存在着成就动机的差异,而儿童的学业成就取决于他们的智力和追求成就的动机两个因素。
支配动机向成就动机的转变
支配动机如何转变为成就动机,以鼓励孩子更多地追求成就呢? 3 后1页
专家认为,这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支配愉悦阶段。在2岁以前,可以看到婴儿克服了困难以后的兴奋和喜悦。这时候,他们并不寻求别人对他们成功的注意或赞赏,失败了也不会产生困扰,只是转移目标,尝试支配其他的玩具。
寻求赞许阶段。在2岁时,幼儿开始关注他人对自己表现的评价。当成功时,他们会微笑着扬起头,展现出“我干的”姿态,以引起成人的关注,寻求成人的赞许;当失败时,他们也开始知道尴尬,会把脸转向别方。
行为定向阶段。大约从3岁起,幼儿将出现一个转折。孩子发现,父母只对一定的行为成功与否感兴趣,并对这些方面的成功给予赞赏。争取在这些方面取得成功,对于他们更为重要。因此,支配动机有了方向性。
获得成人赞赏的行为成功,才是对的,才应该感到骄傲。从这个时候起,儿童有了追求成就的意愿——成就动机。
婴儿发展对动机的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的依恋质量和社会认知水平,都会影响儿童的成就动机。
那些在12-18个月间和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2岁时有更强的好奇心,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更加自信和追求自立,因而有更强的支配动机。
只有渡过了自主感危机的婴儿,才会感到自主的愉悦,才会启动支配动机;只有渡过了主动感危机的儿童,才知道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自己是可以主动探索的,而探索为他们的支配成功提供了机会,进而提高了他们的支配动机,并更加积极地进行新的探索。
支配动机是成就动机的基础。没有积极的支配动机,就不可能有积极的成就动机。 3 后1页
家庭的教养方式与成就动机
如果父母赞赏儿童的主动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对儿童的自立行为给予积极强化,儿童的支配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对儿童正确的主动性探索给予积极性的评价,让儿童有成功的体验;而对其不恰当的行为予以善意的制止和纠正。儿童就会知道,什么是该做的,是可以主动去做的,做好以后是会得到成人赞赏的,就会将一般的支配动机转变为成就动机。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漠然视之,很少给予指导和有选择的赞赏,就会影响儿童对“成就”的认识,将自己的行为停留在“支配愉悦”阶段。
如果父母过度控制,吹毛求疵,孩子一旦做错了喋喋不休,横加指责,就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支配动机,进而也削弱了儿童的成就动机。
研究表明,高成就动机儿童的父母有3种品质:一是温情和接纳,允许儿童一定的独立和自主,并尽力帮助孩子取得成功。二是及时表扬子女的成绩,但不对他们偶尔的失败加以指责。三是给儿童设定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并加以指导。
一个幼儿回家告诉妈妈,她不想跳舞了。妈妈问她原因,她说:“脚疼。我不想跳了。”
晚上,妈妈与幼儿园老师在电话里进行了沟通:这个孩子只有4岁,而其他孩子都比她大,她担心在姐姐们面前跳不好。
下午,孩子却高兴地对妈妈说,“你知道吗?孙老师冲我笑了!”
“那你还想跳吗?”
“跳。只要有音乐,我就不累,我还跳。妈妈,是不是如果我不跳了,孙老师就会特别伤心呀?她就会哭呀?”
“是的,孙老师那么喜欢你,如果你不跳了,她会非常难过的。”
“那我一定好好跳。”
尽管我们无法再去追溯上一天孩子开始不想跳舞的原因,但可以推断,孙老师是她尊重的老师;第二天,孙老师的赞赏和期望增强了孩子的成就动机。
专家还认为,儿童优异的学业成就,实际上还与成就归因有关。这个问题,我们放在儿童阶段(7-12岁)再作介绍。 3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17281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