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宝宝年龄增长、智力发育,几十次的“妈妈”、“妈妈”重复后,宝宝认识到总抱着他的那个人是妈妈。刚出生的宝宝确实听不懂大人的话,但是婴儿有惊人的学习能力,妈妈总是对着宝宝微笑,告诉宝宝“我是妈妈”“要喝奶奶了”等语言都能被宝宝储存在他脑海里,随着几十次语言重复,宝宝就会明白抱着他的人是谁,等到1岁左右就开始释放储存在脑海里的语言信息了,开始叫“爸爸”、“妈妈”了,而当妈妈说“球球在哪里”宝宝也会转身去找了,说明宝宝已经明白话里的意思。
此外,宝宝也开始明白有些话不用说大人也会明白。比如当宝宝指着奶瓶时,妈妈马上明白宝宝要喝奶,立马递过奶瓶,但是这种行为确实阻碍宝宝语言发展的因素,因为宝宝明白自己不用说话妈妈就能明白自己的意图,然后就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因此,当妈妈递给宝宝水瓶时可以问问宝宝这是什么,是要奶瓶吗?宝宝可能就会说“是”,哪怕是一个字,妈妈给予鼓励进步,宝宝以后就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用儿语和宝宝说话应该适应儿童自身语言发展的阶段性,正常是单词句——多词句——说出完成句子的阶段顺序。当家长教育宝宝时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但也不能太迁就宝宝而错过正确引导宝宝的语言走向更高阶段的机会。比如,宝宝1岁时是处于单词句阶段,只会用一些诸如“抱抱”、“饭饭”、“觉觉”等叠词,再结合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比如宝宝要妈妈抱时会说出“抱抱”的同时向妈妈伸出双臂,等到语言发展进入多词句阶段时就变成“妈妈抱”了,到2岁时就可以说“妈妈抱我”“宝宝要吃饭”这样完成的简单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顺序中,宝宝使用的儿语限制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思,而很多父母听到宝宝讲儿语很可爱,也会用同样的语言跟宝宝讲话,这就无形中阻碍了宝宝进入说完整话的阶段,
宝宝刚学说话时都是用儿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存在发音不准确的问题,比如把“吃饭”说成“七饭”,“苹果”说成“苹朵”等,这是由于不完善的小儿发音器官造成的,这时候宝宝的听觉分辨能力和发音调节能力还不完善,不能正确使用发音器官部位、掌握某些字的发音方法。对于宝宝这种情况,爸妈一定不要学宝宝的说话,而是要用正确的语言和宝宝说,只有在正确的语音指导下,宝宝的发音才会逐渐准确。
最后,在语言环境复杂的家庭里,有爷爷奶奶方言、保姆方言、爸爸妈妈普通话并存的现象,会让宝宝对语言学习产生困惑,导致宝宝说话比较晚,所以在宝宝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半岁-2岁),大人应着重教宝宝正确的语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30744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