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工作了一天,下班后她去幼儿园接4岁的儿子Jason,然后开始准备晚饭。Jason回到家后,感到有些饿了,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吃冰箱里的蛋糕。”玛丽说:“我们很快就可以吃晚饭了。要不你先喝杯牛奶,吃两块小饼干吧。”说着,妈妈倒了一杯牛奶、拿了两块小饼干给Jason。没想到Jason对妈妈喊道:“我就是不要喝牛奶。”话音刚落,就一把将妈妈放在桌上的牛奶杯推倒在地上。看到Jason的行为,玛丽真想过去给儿子一巴掌,但她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冲动,她转过身,手指着卫生间,对Jason严厉地说:“你把牛奶洒到地上了,到隔离室去!”Jason哭着,自己走到了屋角的储物室。玛丽拿出一个计时器,调到4分钟,放在卫生间外面,然后转身回到厨房去继续做晚饭。4分钟后,计时器响了,Jason从卫生间走了出来,他不再哭了,回到桌上拿了两块饼干,走到一边看电视。过了一会,他走到厨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Robert家养了一条小狗。”
玛丽对Jason用的方法称为“计时隔离”(time-out),类似于“关禁闭”,就是将出现问题行为的孩子暂时关闭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几分钟。“计时隔离”是一种非暴力的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方面,它能使父母冷静下来,避免因为情绪的冲动而对孩子实施体罚;另一方面,“计时隔离”对孩子是一种温和的处罚,它使孩子暂时不再得到他人的注意,更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3~12岁儿童的不良行为矫正。“计时隔离”虽然使用简单,但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计时隔离”通常主要适用于破坏性的问题行为,例如打架、摔东西、故意损坏玩具、哭闹等。对于轻微的问题行为,例如没有收拾玩具,没有完成作业或家务等,则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因此,这种方法不能被滥用。
其次,要事先和孩子制定规则,让孩子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被“隔离”,同时,将“隔离”的措施也向孩子明确。这样,当孩子受到“隔离”时,就不会因为觉得突然而出现“恐惧”的心理。对于幼儿,一般的“隔离”时间为3分钟左右。“隔离室”既要安全,又要枯燥。既不适宜将幼儿隔离在黑暗的房间中,以免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恐惧,但也不适合将孩子隔离在玩具间里,从而失去“隔离”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卫生间是较常用的“隔离室”。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父母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要被“隔离”,例如,“过去妈妈就告诉过你不许对奶奶吼叫,你刚才对奶奶大声吼叫,现在到隔离间去。3分钟后才能出来。”
在规则制定之后,对于孩子的问题行为的处理方法要持之以恒。孩子在被要求“隔离”时或被“隔离”期间,有时会哀求父母以免受罚。如果父母态度不坚定,那么就可能使原先所制定的规则会失去约束力。最后,在“计时隔离”结束后,父母需要通过询问,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何被“隔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行为与被“计时隔离”的关联。同时,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的行为,这样,一方面更有利于孩子逐渐减少乃至消除问题行为;另一方面,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的最终目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131961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