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您是怎么管教的呢?打骂是否都上过呢?这可不要是上上测啊!教育孩子要讲究的是方法,合理的方法才能让孩子尽快改掉它的任性,让孩子的任性不声不响的溜走。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孩子的任性使家长万分头痛。面对着任性的孩子,家长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那么,孩子任性该怎么办呢?
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有如下一些方法可供参考。
一、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
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二、强制休息片刻
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三、一个轻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家长应该如何处理任性的宝宝
当孩子任性时,你是不是觉得很头疼?可是,这往往并非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让我们看看下面几位父母的现身说法,也许您会有所收获。
一、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我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非常任性地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大人非要阻拦不可,但说也不听,打也不成,相持不下,局面尴尬。这时正好推门走进一个陌生的人或发生了一件新奇的事,孩子立刻被吸引过去,刚才的任性行为不禁而止。原来,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到其他方面去。
您也许说:“转移注意谈何容易?他要任起性来,你什么花招都不管用。”未必如此。比如,孩子任性哭闹,您突然拿出个新奇的东西自言自语:“唉呀!这东西真奇怪。”或者讲个故事、笑话,或者镇静地说:“这可怎么办?谁能帮助我呢?”或者略带惊讶地说:“瞧!街上那大汽车装的是什么?”或者带他到外面走走……时过境迁,孩子也会忘记了刚才的事。
点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态不是由存在决定的,而是由注意决定的。注意转移了,心态也就变化了。因此,转移注意是矫正孩子任性毛病的可行办法。注意没法转移的孩子是没有的,多数是家长耐心不够,不会想办法。想方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用不着哄劝,不知不觉就会淡化孩子的拧劲,消除任性的毛病。
二、让孩子体验任性的苦果
那阵子,我的孩子每天面对一桌饭菜就是不肯好好吃,又犯起了拧劲。怎么办?哄劝?打骂?这都不是上策,也真的不管用。
这时候,我想起了一本书上说的办法,从中受到启发。我想,孩子不是不好好吃饭吗?好,我且不管他,吃完饭立即收拾饭桌。没过多久,孩子跟我说:“妈妈,我肚子饿,想吃东西。”我知道这时不能给他吃,饿一顿是饿不坏的。于是我狠狠心说:“唉!肚子饿还真是不好受,妈妈知道。可是怎么办?要等到12点才吃午饭呢!”就这样,孩子任性不吃饭的毛病慢慢就改掉了。
点评:按照条件反射原理,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对孩子的行为有强化作用,结果令人满意是正强化,孩子就会继续这一行为;结果令人痛苦则是负强化,孩子就自发地改变这一行为。利用这一规律,有时也可矫正孩子的任性行为。这位母亲的做法所以管用,就是合乎这个原理。
饿肚子的体验就是孩子不好好吃饭的结果,这一负强化作用有时比唠唠叨叨的教训、哄劝和打骂都管用。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大人要沉得住气,别半途而废,让孩子失掉了“学习”的机会。父母有时“狠狠心”,是对孩子的更深沉的爱。当然,有些行为的结果相当危险,就不能等结果来“强化”了。
三、任性的时候不予理睬
记得我的孩子两岁的时候,常常任性胡闹,我呵斥他时,他的反应就跟我夸奖他一样,我越是呵斥他越是来劲。说来也怪,那天,孩子又任性胡闹了,恰好我手上正忙着一件事情,根本没顾上孩子的任性胡闹。几分钟后,等我忙过了,孩子已经在旁边安静地玩起来了。这偶然的发现,让我找到了应对办法:有时候孩子发脾气胡闹,我全当没看见,一会儿就风平浪静了。
点评:孩子都有引起成人关注的强烈愿望。有时候孩子胡闹,与其说是任性,不如说是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而这时一旦对孩子的胡闹给予批评呵斥.恰好满足了孩子被关注的愿望。按照条件反射原理,任何需要的满足都会使有关行为得到强化,于是孩子学会了用任性来引起成人的关注。
因此,不予理睬是可取的对策,等孩子终止任性行为,表现良好的时候再给予关注。这样,就使孩子在引起成人关注的需要和良好的行为表现之间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从而也就抑制了任性的行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40582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