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早熟,怎么办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应该有孩子气。但是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孩子不像孩子的状况。孩子的“早熟”并不可取,因为早熟缩短了幼年的快乐,令他过早进入成人世界。
孩子早熟的主要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父母用对成人的要求引导和教育孩子,不允许他们与小朋友一起“疯玩”,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孩子所受到的熏陶和教育超越了他的接受能力,所模仿的对象成人化;父母填鸭式的教育使孩子背上难以承受的包袱,使孩子无法醉心于自己喜爱的游戏和活动之中。
针对以上原因,要防止孩子早熟,首先要做的就是还给孩子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把孩子控制得太死太严。尽量让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生活,甚至有时要“强迫”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
还要尽可能停止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尽量做到不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未来的世界竞争是很激烈,需要早做准备,但是作为家长应该明白,只有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人才能具备起码的资格在未来社会立足。
另外,有关大人之间的事情不要轻易向孩子透露。特别是母亲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说心里话、商量事情的对象。
很脆弱,怎么办
有些宝宝在出生时遭遇了一些挫折,譬如早产、难产、缺氧、黄疸等,家长总觉得欠了孩子许多,因此对孩子更加“宝贝”。殊不知,这些没有缺陷的孩子却可能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而患上“脆弱儿综合征”。“脆弱儿综合征”一般有这样几种成因——家长过分担心孩子不在自己身边会生病或发生意外,由此导致儿童的恐慌情绪;家长对孩子的健康状况过分关注和担心,一有毛病便异常紧张,从而加重孩子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放纵,从而养成孩子偏执的性格。
其实,大约10%的孩子在出生时都遭遇过各种“不顺利”,婴幼儿期间患上各种疾病的概率则更高,家长无需过分紧张。经过治疗恢复正常后,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交流中的快乐与挫折。譬如说和其他小朋友分吃一块糖、一起爬树玩水、争抢玩具甚至打架等。这些孩提时代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是弥足珍贵的,也是事后难以弥补的。
对一些的确存在生理或心理问题的孩子来说,家长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使孩子逐渐和其他小朋友融合在一起。适应一段时间后逐渐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他的小世界,让他切身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或无法避免的失败。
爱猜疑,怎么办
孩子爱猜疑是对周围世界不信任度较高的一种心理表现,体现在孩子对周围事物显得极为敏感,并且易从消极方面去思维。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妨碍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那么,孩子爱猜疑的原因是什么,又该怎么办呢?
一般来说,具有抑郁型气质的孩子比较郁闷、爱猜疑,他们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情感体验深刻但很少外露。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应更加细心照顾和关心爱护,及时化解孩子心中的疑虑,让他们逐渐变得活泼起来。
其次,孩子爱猜疑与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关。家长应该注意矫正孩子的不良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分清什么行为是好的、可行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不可取的,努力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误会和隔阂也是孩子产生爱猜疑的重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会和隔阂。所以作为家长,平时要注意让孩子多与自己和他人接触交往,通过谈话、共同游戏等活动帮助孩子与周围的人进行情感交流。
坏习惯,怎么办
当前,许多家长正为孩子的各种坏习惯、怪现象所困扰,例如咬指甲、吮手指、夜惊、口吃、尿频、尿床等等。有些家长想尽办法想给孩子纠正,殊不知正是他们的做法促成或加重孩子的“怪癖”。深究这些“怪癖”形成的根源,多半是由于压力性心理障碍造成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有些孩子养成咬指甲的坏习惯恰恰是父母的“洁癖”造成的。例如曾有位妈妈带着爱咬指甲的儿子去看儿童行为门诊,但是经过医生仔细分析,问题正出在妈妈身上——这位妈妈平时很爱干净,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孩子的玩具统统被锁在玻璃橱里,每次玩以前一定要用酒精棉球消毒,而积木更是每周要用消毒水浸泡两次。孩子回家后根本没法自己寻找玩具,百无聊赖看着电视咬起了指甲……
这也不让摸、那也不许碰,孩子的手该放在哪里呢?出于好奇,孩子总喜欢这儿摸摸,那儿弄弄,他需要用手来摸索认识这个世界。限制了他的手,不仅让他养成把手放在嘴里的习惯,还封锁了孩子好奇探索的心灵。再加上父母的严厉,无疑会使孩子产生紧张、抑郁、沮丧、自卑和逆反情绪。
解决孩子咬指甲的根本办法是解放他的手,占用他的手,把玩具都拿出来让他玩,让他动手摆积木、拼图、绘画、弹琴,或到户外去骑车、玩球、扔飞盘。总之不让他的手闲着,让他无暇再往嘴里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44826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