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罗・毕加索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长大以后如何保持艺术家的天分。”
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事物;而想象力拥抱整个宇宙,和我们未来希望知道和理解的所有事物。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识而是想象力。”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恰当的方式,帮助这些天生本已是艺术家的宝宝们,保留住艺术家的天分,这才是我们成人应该做的事。
更进一步的,若还能通过艺术的方式,开启并保护好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是寻找到了让他们拥有新时代智慧的最便捷途径。
如果在宝宝刚开始为自己的涂鸦行为而兴奋不已的时候,我们就用成人的思维、成人的学习方式来教育他压制他,这是不行的。
请为了让宝宝能够体会快乐而画画,能够表达心灵而画画,能够养成沉浸其中的能力而画画,能够与神秘的精神世界做沟通而画画,能够拥有本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画画,为了幸福感而画画。画没有压力的画,画不用总去解释的画,画纯真的画,画真正像个“孩子”一样状态的画!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引导。
孩子与孩子之间,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再没有比身为父母的你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
比如说,一个偏理性的做事有条理的宝宝,我们可以通过本书介绍的“曼陀罗涂色”、“做拼图”、“画地图”等有趣的形式,充分地在绘画中发展他逻辑性的一面;另外再通过“水的游戏”、“有颜色的魔力城堡”、“光影俱乐部里的神奇探险”等环节,大力为他补充创造性涂鸦的营养,充分释放他的灵感,启动他的创造力,并让他的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都得到相应的锻炼。
再比如说,一个偏内向的与人交往很谨慎的宝宝,我们可以经由“颜色城堡”、“蔬果小镇”、“绘本创作”等环节,多多地在涂鸦时间中让他尝试各种各样的颜色、材料和形式,并适当固定下他的创作表达时间。所谓“创作表达”时间,就是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气氛,让他当着全家人的面,来说说他的画,讲讲画里的故事,家人要给予真诚的关注与恰当的鼓励(这本书里也会在每阶段穿插这样的表达时间,让孩子都有机会讲一讲自己的创作,哪怕只是有勇气站到人前,都值得我们给他最热烈的鼓励)。这会在充分发挥宝宝创造力的基础上,很好地发展他的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还有生性活泼好动的宝宝,我们很多时候要逐渐让他了解规则的建立,秩序的遵守,以及专注力的重要性!
看看,同样是涂鸦,同样是使用一本书,每个宝宝所要体验的重点,还是有区别的。
一个孩子未来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先天的)与环境(后天的)所决定的,既然遗传因素这么要紧,那我们一定要足够重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这么强调要区分孩子的特质的原因之一。面对这些特质,我们所要做的,并非竭力去改变,而是要帮助孩子们认识到、驾驭好。也就是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特质,并且好好利用它。
这样看来,涂鸦的过程,不单单是在创作,也是在帮助孩子主动梳理自我特质并充分发展的一个过程。
第二,灵活运用三大法宝。
作为老师也好,父母也好,拥有三大法宝是关键:
有一副好“耳朵”??善于倾听;
有一双好“眼睛”??乐于发现;
有一只好“嘴巴”??懂得赞美。
倾听孩子创作的声音,发现孩子探索的脚步,赞美孩子点滴的进步。
倾听,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发现,是与孩子一同探寻自我与世界的开始。
赞美,是促使孩子学会为自己“积极归因”的动力,是培养他们自信的最佳助力。
宝宝爱涂鸦,我们就要提供相应的条件来顺应他的天性。我们今天让他享受画画的过程,并非让他一定要画出完美像样的一只猫一个人,而是逐渐培养起他对待绘画这件事的信心和耐心,培养起对于美的认知和自己的理解,培养起对颜色的直觉,培养起他们感知事物的敏锐角度,以及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第三,掌握好一幅作品结束的时机。
很骄傲,这个时刻,梨汤老师见证到了。
本来,这次的涂鸦,梨汤只是想让宝宝们体会木炭条的感觉,一根木炭条可以拖出浓淡粗细的不同变化,是宝宝刚刚走入涂鸦世界的小帮手。不过由于它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在2岁左右的小宝宝身上,我们只注重体会,而不注重用它来描摹具象物体。
梨汤带宝宝们到树林里拣拣小树枝,再一起摸摸小炭条,并告诉他们,这是柳树枝烧成的一种小工具,可以用来画画。这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原来,烧过的树枝也能画画啊!
于是我们回到工作室,就开始尝试进行木炭条涂鸦了。
不得不说,这次的炭条涂鸦活动,宝宝们给了我一次强烈的震撼。
拿小雅来说,她先拿笔在纸上随意画了两条竖线,说这是猫的脸,并兴致勃勃地拿给我看。
后来小雅把这个竖线在顶端封了口,划拉出两个像耳朵一样的突起,然后圈出了眼睛,用锯齿线勾出了嘴巴。
这时,我已感到很惊喜,于是进一步带她往前走,“小雅还见过猫有毛茸茸的什么呢?对哦!是身体和大尾巴,你试试看,把它们画下来吧!”
于是,小雅大笔一扫,用一条有力的线,勾勒出猫的背部和尾巴。这时,她不敢相信地把画举到我眼前,使劲指着说:“看!尾巴!尾巴!梨汤老师,你说我的猫棒不棒啊!”
我热烈地拥抱了她,说:“真是太棒了!小雅的猫咪竟然还弓着背,真的太棒啦!我们再来想一想,还有什么要画的?”
“对了,还有花纹!我见过!”
又噌噌在猫身体上添上两笔花纹。
这时,宝宝的创造力被完全打开了。她又在猫之外的空白上继续添画下去。这时,我拿出另一张白纸,对她说:“小雅,我觉得这幅猫已经很棒了,我们能不能用另一张纸,继续新的创作呢?”
孩子没有犹豫地接受了,接过纸,开始新一幅的创作。
在宝宝进入涂鸦世界之初,是没有“已经画完了”这种概念的。他们喜欢经由自己的戳戳点点,来挑战一张纸的极限,直到把纸张画满甚至戳烂为止。这个时候,是需要成人在旁边适当提醒与引导的。如果说看到宝宝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创作出一幅大作,一定要尽力保护下来,这种刚刚开始尝试的涂鸦行为,能画出传神、形象的作品,几率并不高。所以,选择恰当的时机为他们递上一张新纸,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当然,随着孩子涂鸦经验的累积,他们也会越来越清晰地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停止,什么时候还要继续,这时,我们就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来决定一幅作品结束的时机。
比如这幅,是我们刚刚欣赏过的画猫的小雅,在3岁半时创作的一幅作品。绚烂的大火燃烧起来,把小人儿围在了中间。小人儿伸长了手似乎要抓住什么。这幅画一开始就画得很美,一个彩色的小孩占据了画面中心位置,这时小雅边画边讲了起来:“一个小人儿要尿哗哗,她憋不住了,只好站着尿了起来!”还用颜色在小孩的腿中间画了几个水滴,意思是已经开始尿了。你看,孩子的想象力就是这样天马行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画家长觉得很难看懂的原因所在啊!因为孩子的画笔单纯直接,很多时候是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和想象为目的,而这些有时在成人看来却没有价值。所以,要想看懂宝宝的画,还得自己拥有一双孩子般清澈的眼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行呢。
当小人儿的形象完成后,虽然整幅作品在我看来已经很美了,但是小雅还是在继续边画边念叨,“我还没有画完呢!大火着起来,因为小人儿一直尿尿所以都不会烧到她”,说着笔一直不停地在小人儿的周围添加颜色,画到自己满意了才主动停了笔。此时,孩子所要表达的东西已经彻底地展示了出来,一幅颜色唯美的画到此完成。在此期间,我没有给予任何的引导与干涉。
这也就是我说的,“随着孩子涂鸦经验的累积,他们也会越来越清晰地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停止,什么时候还要继续,这时,我们就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来决定一幅作品结束的时机”。
一个孩子,在他涂鸦生涯刚刚开始的时候,如果偶然创作出非常意外的作品,是需要成人适当提醒与保护的,例如小雅画的猫这种具体形象的创作。但实话说,这样的机会非常少见。当出现这样具体涂鸦的罕见机会时,成人一定要区别对待。像小雅,创作的前提就是因为她确实见过真实的猫咪,对猫咪很感兴趣,这是她想画猫的根本动机。大部分孩子在3岁左右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在无形象意识地进行着涂鸦。所以,看到猫的创作,你一定不要拿它跟自己孩子同年龄时的作品去比较,也不要硬让孩子去进行具体形象的涂鸦,在孩子没有主动意愿的前提下,这样的行为对于他们是极大的损伤。梨汤要提醒你的是,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创作,没有可比性。创作的背景,孩子的特质,都是完全不同的。本书中所有列举的作品图片,都只是同年龄孩子创作的一种方向,而且这些图片都是在梨汤数年的教龄中逐渐积累下来的不同时期孩子的代表作品。如果拿它们跟自己同年龄段孩子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事。这点请家长朋友们千万记牢!
举出小雅在2岁多和3岁多分别进行的这两幅涂鸦作品(见前文),是想向大家说明一点:何时需要引导,何时需要放手。看明白这点,也就足够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45574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