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者强调要夸孩子,但不能胡夸,让孩子觉得夸奖不那么“值钱”。夸奖孩子是一个心理技术,夸奖不只是语言的夸奖,更多的是表现出美好的态度——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认同态度,比如信任,对他充满着兴趣,而且对孩子的存在感到幸福。如果父母喜欢说“不管你怎么样,只要你健康快乐的活着,我们就觉得很满足”,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想让父母满足,会有事没事也喜滋滋的,凡事都愿意往好的方面想。
父母喜欢说“孩子你必须好好学习”,虽然是表达关心和督促,态度上却让孩子读到“如果你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那么,学习在本身的意义之外,有了更多的意义与压力,孩子对学习厌烦就会是早晚的事。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管他聪明也好,愚笨也罢,都无条件接纳,孩子就会按照天赋的能力顺利发展,甚至会比别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和自我感。即使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能干的孩子,如果父母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接纳,孩子就需要把自己割裂,分出什么是好的,父母喜欢的,什么是坏的,不被喜欢的。他要花出精力来处理,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成长与学习。
那么,是不是可以老夸孩子?不!孩子不能无条件地夸,夸也会夸出毛病来。夸什么往往也意味着在否定孩子另外的什么。所以,接纳、欣赏孩子比语言的夸要好,夸是寻求孩子与父母价值观念的一致,接纳、欣赏可以存在双方的价值差异。语言上的表达会给孩子误解与错觉,接纳他、信任他的态度是不容易被曲解的。
有一个孩子在信中说了很多父母如何不喜欢自己,其实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父母总想按照自己心中的样子去塑造她,实际上是父母太喜欢她而失去了理智。其实,爸爸妈妈拼命地批评她,从内心来说是焦急,他们觉得孩子内向不符合社会要求和人际原则,担心孩子的竞争力会比较弱,实际是在担心孩子,只是爱得过度了。
他们无意识地想替代孩子去生活,希望孩子像自己这样,或者像他们心中想象的那样去生活,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权利。从动机来讲是非常好的,是爱孩子。女儿一定要觉察到爸爸妈妈不是讨厌她,不喜欢她,恰恰是太喜欢她才会变得焦躁不安,没有办法。
这个女孩真正的问题是过度认同父母,试图让父母满足,忽视了自己的需要,也忽视了自己的能力。现在来抱怨父母是缺少对自己的觉察,其实只是她一直在让权,让父母对自己的介入太多,现在她又把全部的责任推给父母。心理医生可能会引导她意识到要摆脱困境,需要重建一种观念系统,看到自己个性中的优势,并把这封信看成自我觉察与分析,与过去告别,重新发展和评价自己。
有些时候,孩子可以在父母亲面前表现得更加主动一些,让爸爸妈妈的担心减弱,给他们传递与以往不一样的信息,表现出认为爸爸妈妈说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态度。比如,主动和爸爸妈妈交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表现出有些事情必须由自己来决断,让父母听从自己的安排,让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是可以信赖的。
信中谈到爸爸妈妈越批评她,她就越弱,这是一种让权,她放弃了自我的决策能力,转而依赖父母,以为这样会好,结果却更糟。她表面上一直在服从,内心却在不满、痛苦,结果是更有压力、更弱、更内向、更不能作决定。她什么都让爸爸妈妈来决定,什么都不说,等爸爸妈妈说了她才动。
这种做法看起来是顺从父母,实际上却让自己与父母卷入一种循环关系,越来越糟糕。结果爸爸妈妈还认为自己预见对了,孩子真的被她的内向给害了,甚至为了帮助她再加一把劲,反而火上浇油。其实孩子不是被内向害了,而是被父母执著的观念害了。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在夸孩子时一定要多加分析和思考,不要盲目乱夸,把孩子夸出毛病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48926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