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肝旺阳亢,心脾不足,阴阳失调所致,是一种虚实挟杂证。
有关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的正常与否,在我国较早的古医籍《黄帝内经》一书中即有记载,《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正常有赖于阴阳平衡。《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阴静阳躁”,人体阴静而阳动,并且“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以静而为阳之守,阳之动而为阴之使,故动静之变,本于阴阳,动与静是对立而统一的,“静者为阴,动者为阳”,正常以“阴平阳秘”维持了动静有常,变化有制。
正常的思维活动是通过“意、志、思、虑、智”的连续协同过程来实现的,如《内经·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心所使也。”儿童多动症患者的情志表现,少现忧恐,而多见静思艰难,注意涣散,性情急躁,易发脾气,故病机变化常常多为心肝脾的异常。
《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心焉。”《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篇》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两段原文即叙述了肝的特性,肝为刚脏而性动,藏魂,在志为努怒,其气急、体阴而用阳,为人体“罢极之本”。
脾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性静,藏意,在志为思。正常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相对成人来讲,且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内经·灵枢·天年篇》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这即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状态。但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特性,又为“纯阳之体”,且有“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病理特点。
由于小儿具有上述生理病理特点,若因先天或后天因素而致肝旺阳亢,肝气有余克伐脾土,脾运失健,则生化之源不足,子病及母,波及于心,气血亏损,血虚阴伤,阴虚则使肝阳愈亢,这样互为因果,而见病程缠绵。肝阳过亢则见患者多动、急躁、易发脾气。心脾不足,则心神失养,难以静谧,而现神不宁、魂不安、意不固、志不坚,临床则见注意力涣散,难以静坐,耐心差,常有丢失东西等现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51331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