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猫、狗的叫声、打鼓声、马蹄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怎样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一、寻找身边的声音来训练幼儿的倾听能力,激发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喜爱。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叮铃铃的电话铃声,自行车铃声,汽车喇叭声,小闹钟的嘀哒嘀哒声,小鸟的叽叽喳喳声,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各种各样的声音里有着不相同的节奏,“听”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前提。引导幼儿倾听这些声音、模仿这些声音,拍打这些节奏。孩子们在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节奏的过程中,他们对节奏的兴趣更浓了。
二、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加深幼儿对节奏的感知。
幼儿特别喜欢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如:拍手、拍肩、跺脚,一边拍手一边唱歌,让幼儿在有音乐伴奏和无音乐伴奏时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教师只不过是加以引导。如小班的“拍手点头”,孩子们边唱边拍拍小手点点头,孩子们很自然地和着节拍拍手点头;如中班的“机器人”律动,孩子们摇手、走步、弯腰、转头,把机器人的那种滑稽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大班“开锁”游戏,孩子们很熟练地伸出一个手指头做开锁的动作,随着音乐找准强拍,在强拍处开锁,其他孩子拍手拍腿,感受音乐的强弱,孩子们通过毫无拘束的身体动作表现节奏的同时,也发展了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能。
三、利用身边的物品敲打节奏,深化对节奏的认识。
孩子们平时就喜欢敲打手中的物品,如拿到幼儿画册,他们也要用手拍几下,拿到玩具他们也会敲几下发出声音来感觉到很好玩。就连吃饭时也会拿出勺子或筷子敲小碗呢。为了培养孩子的节奏感,我将孩子们喝过的椰子汁瓶或一些饮料瓶收集起来,分别装上玉米、沙粒、树叶,让孩子们利用这些东西打出不同的节奏,特别响的打强拍,声音小的打弱拍。
四、给孩子多听儿歌,让孩子接触音乐的节奏感
传统儿歌都是一代传一代,边说边比画,动作幅度大,表情又夸张。为什么儿歌能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呢?其生命力来源于儿歌的节奏感和做儿歌游戏时母子间的亲密接触,妈妈充满了爱的眼神和语调将深深印刻在孩子的脑海中。
五、选择适合少儿的音乐进行节奏训练
对于少儿的舞蹈教育,音乐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少儿的年龄段特点,思维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少儿的教育阶段,要选择相对浅显明了的,节奏鲜明愉快的,内容积极向上且简单的音乐。如:《春天在哪里》、《爱我你就抱抱我》、《找朋友》等儿歌。可以在每次上课的时候,先放些音乐让孩子们听,慢慢的渗透音乐,逐渐地使少儿听懂、明白音乐中所讲的内容。
六、游戏化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事实证明孩子在幼儿期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游戏,所以把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来势必会激发幼儿的兴趣,效果自然要更好一些。就是普通的节奏谱也可以加上有趣的情节和动作来表示以更好的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例如: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 ×××)如果用枯燥的视谱演奏的方法来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太好,如果我们以母鸡下蛋的声音(咯咯哒、咯咯哒)来形象的比喻,相信孩子们掌握起来就会很容易。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留心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把节奏课变成有趣的游戏课,孩子们的兴趣一定会很大。
培养孩子节奏感的好处
1,有助于积累感性认识,增加对生活的再现能力
2,有助于增加少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3,有助于加强各科目间的相互渗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51610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