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宝宝进行早期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男孩子,会更有助于他们增强责任心和养成男子汉气质以及不怕困难、主动帮助他人的好习惯。许多家庭过于宠爱男孩子,故导致不少男孩子养成任性、暴躁、懒惰、轻视女性的坏习惯。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根除这些毛病,我们建议广大家长不妨借鉴世界各国的早期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早期性别角色教育。
美国:男孩要有男人气,女孩要细心
在美国,家庭和社会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的教育开始很早。例:一家人走近一扇大门时,母亲站住不动手,而让3岁的儿子双手吃力地抓住门把,慢慢地打开门。理由是:儿子是小男孩子汉,应该学会照顾妈妈。就因为3岁的孩子是男孩,所以,就要勇敢,就要有责任心,就要照顾女性。
美国的父母对低龄儿童的性别差异非常看重,年轻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不放心地向营业员询问,生怕搞错了。
美国众多的托幼机构里,幼儿的厕所也是分男女的。幼儿到园的第一天,第一课便是认识厕所。幼儿上厕所时老师就会提醒他别走错了。在一个扎着小辫子女孩坐厕姿势的图案和一个男孩坐厕姿势的图案的标志下,幼儿们分门进出。厕所里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设计,只不过是小尺寸的而已。不仅如此,为了更便于幼儿识别,有的女厕所的墙、瓷砖还用粉红色,男厕所则用浅灰色。孩子是好奇的,如男孩跑到女厕所探个究竟,老师一般不批评,只是问他们看清了有什么不一样。
教男孩要有男人气,教女孩更细心,是美国父母心中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育儿观。假如母亲送儿子上幼儿园,而孩子哭着缠住妈妈不肯放,妈妈只要对儿子说:“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男孩就会强忍着哭,松开手。
新加坡:对低龄儿童的性别教育
新加坡对低龄儿童的性别教育,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加坡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向营业员询问,这是男装还是女装?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婴,尽管还裹着尿布,却穿着正式的男装三角裤。他们的母亲说,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boy ”。
当孩子学说话时,妈妈们就会把性别告诉孩子。常见新加坡的年轻妈妈告诉怀抱的婴儿:“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经常重复。
在孩子学说话时,又教他们学说“i am a boy ”或“i am a girl”。如果你故意对一个小男孩说:“you are a girl。”尽管他还不满两岁,他还是会很生气地大喊:“no!i am a boy !”(不!我是男孩!)
在新加坡的幼儿园,幼儿的厕所也是分男女的,幼儿们分门进出。里面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所设,只是比例缩小而已。幼儿入园第一天,认识厕所便是第一课。男女厕所的门上,分别贴着男女标志。这个标志与公共场所的比较接近。
教男孩要有男子气,教女孩要细心,是一般新加坡父母心中约定俗成的育儿观。一次,一位母亲送两岁多的儿子上幼儿园,那孩子哭着粘着妈妈不肯走,这位妈妈用坚定的语气对孩子说:“不能哭,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果然,那男孩强忍着泪。还有一次,一位女士与两三个男孩等电梯,电梯门一开,那位女士让孩子们先进,他们却不进,其中一个示意说,“ladies first”。
日本:注重孩子认知性别角色
“看见了,看见了,XXX的小鸡鸡露出来了。”
孩子们在幼儿园上第一节游泳课。桥浦清子老师把每年的这个时候作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机会:让孩子自我认知性别角色,明白自己是男的还是女的,并初步了解男女的区别,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
“男孩子与女孩子什么地方不一样?”清子老师问。
“裤子不一样”,“上衣不一样”,“撒尿的地方不一样”,“男的有小鸡鸡,女的没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
“女孩也有相同的器官,不过女孩子的是在肚子里面,从外面看不见。”老师纠正道,用这种方法使孩子对内生殖器加以理解。
“女孩子有小奶儿。”有小朋友补充。
“男孩子不也有吗?但是为什么女孩子的奶儿会变大呢?”别的小朋友提出了质疑。
“因为要给孩子喂奶。”老师乘机引进亲情教育。
“是啊,我们也都是吃着妈妈的奶长大的。”
......
类似这样的讨论时常会有,日本幼师认为,抓住这些时机,可以让幼儿适当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学会尊重对方的身体,获得充实感和安定感,对孩子健康性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53827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