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你这个贴子,想起前几天在书店翻书看到的这样一句话,“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这是一位台湾作者谈到的台湾家庭教育中一个现象。什么意思呢?说是年轻人第一次做父母,踌躇满志地大读育儿书籍,并信心倍增,遂开始照书养。可是这书越读越多,父母却越读越糊涂。到养老二时,索性抛开书本,照猪养了,也即凭直觉了。看来,这种“书”与“猪”的困惑不仅在我们这儿有,台湾的早期教育比我们走得早,这种矛盾很早就有所暴露。
两者孰更重要,如果非要选一个,也许我会选择直觉。但是(没办法,仍然有但是),正确的直觉从哪里来呢?科学家、艺术家做研究搞创作的过程中有时依靠的就是直觉而实现了成功,常常是直觉帮助他们打破了传统认知或惯性思维。但他们的直觉一定是建立在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细致的观察基础上的。一个没有科学理论知识的人可能根本不会在科学方面有什么直觉,即使有估计其凭直觉也是搞不出什么科学成果的。
同样,对于育儿,我会非常相信自己做母亲的直觉。因为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最了解。记得在看西尔斯的《亲密育儿百科》时,书中在提出一套育儿方法的同一直非常强调母亲的直觉,而且我发现在我自己有一段抛开书本“照猪养”的日子,我的直觉跟书中的主张恰恰是吻合的。这本书给了我相当的做母亲的自信,我相信自己的养育方式是适合自己的宝宝的。但同时,我对书的重视反而又提高了起来。因为我也发现,知识如果不充分,一是对自己的直觉不自信,很容易受他人左右,并摇摆不定;二是这种直觉因缺乏理论知识基础总体来说质量不高。从此,我又开始读起书来,但却不再是照书养,而是希望自己通过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己对孩子的观察来建立起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体系(说体系好象有点大,但一时找不出更合适的词汇)。
说来说去,好象还是两者都重要。不过我想其实你并不是真的想要一个答案,只是想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已。就我的体会,书和直觉并不矛盾,关键看两个方面是否能把握好。
第一,书好不好。记得自己在孩子出生之前买了一本《1岁方程??0-1岁的养育》(大概是这么个名字,如今这种书相当泛滥),这本书相当详尽地列出了孩子每天每周的养育计划,当时无知的我认为有了这本书育儿就没有问题了,并且信心十足地准备照书养。后来又有朋友送了那本确实是极端糟糕的《哈佛女孩》。孩子出生后,才发现两本书根本不对路。之后就开始照猪养。现在想来,象“1岁方程”之类的书无非是作者东拼西凑的产物,估计他们自己根本没有养过孩子或者从来没有按照他们书中提供的方法养过孩子,这种书根本没有思想和灵魂,而现在这种书却相当泛滥。说起来,我就非常痛恨这种不负责任的出书者,不知误导了多少人。那个哈佛女孩虽然是一个实例,但此书的糟糕我已无暇说太多。显然如果书不好,书和直觉肯定会产生相当的矛盾。因此,我想首先要选择好书,当然这并不容易;其次,如果真是读了一本滥书,那就果断地放弃它,不要让它影响自己的判断。
第二,书怎么个读法。我是一个读书读得很少的人,在这方面其实没有资格发言,权且说说自己的体会吧。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接触到各种各样可能是皆然相反的说法,也肯定会出现书上所说的与自己的直觉不一致,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读书时主要关注的不是它的局部细节方面的技巧或方法,而是书的思想和灵魂。我希望能够接近并理解作者的思想和灵魂(虽然并不总是能做到),之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来看书中具体的细节,此时再分析其合理性及对自己的适应性便会容易一些。对于和自己直觉矛盾的地方,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结合自己对孩子的观察和认识,有时会相信自己,有时会纠正自己,而很难一概而论。
想想科学家们的直觉也并不总是对的,我们的直觉肯定也有错误的时候,但我想知识丰富、观察细致的人其正确率肯定会高一些。因此,养孩子不是不可以凭直觉,但凭直觉的同时必须想办法提高自己直觉准确的概率,并使自己具备适时坚持或纠正直觉的能力,而加强理论知识储备、深入观察和总结孩子的特点则将是必由之路。
说了这么多,不知是不是又说了一番套话,但这的确是我自己切身的体会。
理论还是直觉重要(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54033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