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孩子打“小报告” 父母要倾听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行为习惯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导读:生活中我们发现,3-6岁的孩子特别爱告状,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都相对薄弱,所以他们会经常向成人告状。但是,我们提倡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作为父母,要耐心分析孩子的告状心理,正确处理孩子爱告状的行为。

  “妈妈,他欺负我。”“爸爸,他把我的玩具打翻了。”诸如此类的小报告,大多数家长都听孩子说过。孩子告状是难免的,但大事小事都告,着实让人头痛。孩子唧唧喳喳地告状,既让家长厌烦,也让别的小朋友觉得不好相处。应该怎么改掉小孩子爱告状的毛病呢?
  
  宝宝打“小报告”案例一:检举家人
  
  “妈妈,哥哥打我了。”“妈妈,弟弟抢了我的玩具!”“妈妈,弟弟把碗打翻了。”“妈妈,弟弟不吃饭。”3岁多的佳佳,别的大毛病没有,但就是爱告状。由于佳佳和表哥、表弟住在一起,3个小朋友间的冲突不少,每次一有冲突,或者看到表哥表弟做什么她不认同的事,佳佳就打小报告,不但跟妈妈告状,还经常跟外公外婆告状。
  
  妈妈很烦恼,面对佳佳的频繁告状,肯定或积极回应,就会换来佳佳越来越多的小报告;否定或不理会,佳佳很生气或觉得被忽视。
  
  原因分析:对规则的敏感性
  
  成年人所讲的告状,是指告密或搬弄是非。这是不正派的行为。可是幼儿的告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这说明儿童已经开始有了进行是非判断的意识。
  
  因为三四岁的孩子已经能记住父母定下的规矩了,如他们记得妈妈规定爸爸不能抽烟,所有人吃饭前必须先洗手等,并且大都无条件地相信它们的权威性,对这些规矩极其敏感,一旦谁没有按照自己熟悉的规则去做,他们就会觉得不能理解。对一个人不可以的事,对所有的人都应该是不可以的,怎么可以有例外呢?
  
  面对宝宝的“小报告”,父母要有对策:
  
  支对策一:父母要及时安抚
  
  对宝宝来说,告状是个很严肃的事情,他需要你的耐心与关注。而且宝宝告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你与他能站在统一战线。不论事实如何,都要先及时地安抚宝宝的情绪,比如:“妈妈知道了,小豪打人是不对的!”“哦,妈妈知道了,让哥哥马上去洗手了再来吃饭。”让小家伙知道,他的“努力”是没有人刻意忽视的。
  
  孩子告状的理由,通常是别人不守规则或做错事的时候。这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进行是非判断的意识,而且能记住父母定下的一些规矩,如他们记得妈妈爸爸说过打人是不对的、规定过吃饭前必须先洗手等,并且相信它们的权威性。一旦有人破坏了这些规则,他们就会觉得不能理解、不应该等。这时应该充分肯定宝宝的是非观念和遵守规则的做法。
  
  如我们可以表扬他说:“哥哥没有洗手就吃饭是不对的,你没有这样做是好孩子。”这也是培养儿童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对策二:父母要积极处理
  
  告了状,就要结案,这样才是对宝宝真正负责任。要根据你得到的信息,采取最积极的处理办法,比如当着宝宝的面,让爸爸把烟都交出来,并说明抽烟是有害健康的。让哥哥先去洗手再来吃饭,并告诉哥哥,不洗手就吃饭是不卫生的。要让宝宝知道一些正确的规则是应该遵守和坚持的。
  
  宝宝打“小报告”案例二:检举犯错误的朋友
  
  一天,女儿千千和小区的朋友在小区的公园里玩,突然千千跑过来跟我说:“妈妈,明明又掐花骨朵儿啦。”其实,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孩子们是会经常摘一些花的。
  
  原因分析:渴望获得成人的肯定
  
  孩子告状,常常是希望获得父母肯定、认同的一种方式。这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老师和父母对循规蹈矩的孩子一贯是鼓励的。所以宝宝会检举他人,追求自我表现,希望成年人对他自己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同时,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也许会想“我要是摘了花儿,妈妈要发脾气的,因为妈妈说过不能摘花,所以我没有摘花儿”。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所以,孩子喜欢告别人的状,以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
  
  面对宝宝的“小报告”,父母要有对策:
  
  对策一:对宝宝好的行为给予肯定
  
  渴望受到大人的关注和夸奖,是幼儿的一种普遍心理。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有了初步的独立意识,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实际处事能力又相对偏弱,所以遇到问题时,孩子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告状”,向成人求助。
  
  针对这种行为,首先我们应该对他的行为给予肯定,如我们可以表扬他说:“明明摘花是不对的,你没有这样做是好孩子。”这也是培养儿童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对策二:把“被告”当作一面镜子
  
  有些孩子告发别人的缺点的同时,自己身上也恰恰有这些毛病。其实,这是教育孩子改掉坏毛病的一个好时机,父母可以趁势启发孩子说“明明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样呢?”并鼓励让孩子自己说出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宝宝打“小报告”案例三:检举与自己发生矛盾的朋友
  
  大型玩具里有一个小秋千,过了一会儿宝宝急匆匆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小吉不让我荡秋千。”或者,“姑妈,姐姐不让我玩她的布娃娃,还说:‘想玩,就回家玩自己的去!’”朵朵跑到阳台,哭着向正在晾衣服的姑妈诉说着小表姐的“罪状”。
  
  原因分析:
  
  1、宣泄紧张情绪
  
  当宝宝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时,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求达到心理平衡的一个过程。告状时他心里会想“我每次荡秋千的时候,都让小吉和我轮流打,可是小吉只顾自己一个人打,根本不让我打,不对的是小吉啊!”
  
  2、寻求帮助
  
  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不时会出现一些分歧、不够友好、甚至是暂时的“水火不容”。面对如此“意外”,有些宝贝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和处理,尤其是当自己受了委屈、处于劣势或感到了压力的时候,第一时间闪现在头脑中的办法就是向家长求助。实际上,孩子的这类告状,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求获得大人的帮助,即希望通过大人们的“干预”,说服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面对宝宝的“小报告”,父母要有对策:
  
  对策一:认真倾听,弄清事实
  
  不要说话,有礼貌的倾听孩子的心声,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宝宝的感受,敷衍和心不在焉的态度会使孩子更觉得委屈,而且对孩子也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一旦大人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很多问题孩子自己就能想出办法。
  
  对策二:教孩子换位思考,正确对待
  
  当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当父母的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正确对待矛盾,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如可以告诉朵朵“姐姐不给你玩玩具,你不高兴,如果有一天,姐姐也来咱们家里玩,你也什么都不让她碰、不给她玩,那她是不是也会不高兴啊?所以你应该知道,要友好对待朋友。”
  
  父母们也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或一些孩子们熟知的动画片中的事例、人物行为来教育孩子,如海尔兄弟、大头儿子、一休小师傅都是很好的例子;有时也将宝宝和其他孩子的矛盾编成故事,加上和好的结尾,暗示宝宝正确的做法。以后,再遇类似事件,他就会学着换位思考,正确对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54120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