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受够了炎夏暑热之苦的宝宝正待一舒身心,却又出现了新的麻烦:轻者口燥咽干、嘴唇干裂、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手足心热;重者头痛少汗、咳嗽无痰、流鼻血等。原来,立秋之后逐渐转凉,空气湿度下降,水气减少,一天中的最小相对湿度常常低于10%,蒸发速度加快,干燥度增大,“燥邪”乘机而入,伤肺、伤阴、伤津。
相比大人来说,宝宝各项器官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对气候的变化更为敏感,因而更容易出状况。就说鼻子吧,黏膜娇嫩,血管丰富且脆弱,“燥邪”导致鼻腔干燥、血管破裂,怎能不流鼻血?至于咽、喉以及气管,同样难逃“燥邪之劫”,以致咽干喉燥、干咳声声,甚至诱发支气管炎。中医学称之为“秋燥症”。显然,帮助宝宝抗御“秋燥”便成了秋季喂养的又一个主题。
抗燥措施主要是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适当向养阴、生津、性味甘润的食品倾斜。具体说来,一是清热祛燥的粗粮杂豆类,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白芸豆等;二是应季的蔬果类,如萝卜、绿叶蔬菜、芋头、南瓜、黄瓜、梨、柿子、葡萄、柑橘、大枣、荸荠等;三是滋阴润燥的荤食类,如鸭肉、河鱼、河虾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56921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