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表现具有外露性、冲动性和易感性
外露性:3-4岁幼儿的情绪还和婴儿的情绪差不多,他们的全部情感表露于外,高兴了就笑,急了就哭;对喜欢的人寸步不离,对不喜欢的人不去亲近。他们的情感没有丝毫掩饰和虚假,既纯又真。
冲动性:3-4岁幼儿的大脑皮层兴奋容易扩散,皮层对中枢控制能力很差,他们的情绪还很容易冲动。他们还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时常表现出眼泪未干又笑得很开心。例如,当他们得到玩具时,会高兴得笑出声,而当玩具被别人拿走时,又会急得大哭起来。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因环境的变化,或一点点小事而发脾气,他们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甚至听不进好言相劝,短时间内不易平静下来。
易感性:3-4岁幼儿的情绪不稳定,意识性或有意性很低。他们的情绪非常容易受周围人的感染和影响。例如,别的孩子大声叫嚷时,他也跟着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惧怕的情绪,他也表现惧怕的情绪。家长的情绪对幼儿也有较大影响,通常大人喜欢的,他们也喜欢,大人厌恶的,他们也容易厌恶。
(二)情绪理解能力初步发展
1、具有一定的移情能力
3-4岁幼儿生活活动范围扩展,他们在与周围世界的充分互动过程中,情绪不断分化与发展。这一发展阶段的幼儿求知欲和好奇心极强,能够体会到认识世界的快乐与迷惑,逐渐开始了解快乐、悲伤、害怕等基本情绪。由于此时他们的依恋对象也不再仅仅集中于抚养者,他们也逐渐具备了最初的认识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猜测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具有一定的移情能力,更多表现为用语言来安慰别人,出现一些亲社会行为。例如3岁幼儿会说同伴“他哭了,他想妈妈”,然后,自己也哭起来。
2、开始了解情绪诱因
3-4岁幼儿开始评价引发情绪的原因,能意识到引起一种情绪可以有不同的原因,开始理解“愿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情绪是愿望和现实之间关系的表现。例如:一个人感到悲伤难过是由于失去了想要拥有的东西,或者是由于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对于能理解别人愿望的幼儿,他们知道只要人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他们可以理解:一个情境引发人们哪种情绪,要看该情境是否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个体的愿望是决定情绪状态的最主要原因。
3、对情绪理解具有表面性
3-4岁的幼儿能较好地通过面部表情识别他人的情绪,这也说明他们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是基于外部世界的,具有情境依存的特点,他们往往把自己对情境的体验投射到他人,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性。他们对情绪的理解是和事件一一对应的,并不涉及其它复杂的心理活动。
(三)情绪调节多采用释放性策略
3-4岁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发展都相当有限,而环境中不可控的因素比较多,幼儿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来积极应付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在面对冲突情境或不如意事件,他们通常选择哭泣、顶撞等释放性策略或等待他人的帮助。
哭泣:哭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反应,有受了委屈,用哭开发泄的;有遇到困难,无法应付了,用哭来向成人求救的;也有的是提出无力要求遭到成人拒绝时,以哭来反抗的。哭通常是孩子一种特有的一种有效武器,最初往往在家里奏效。家长在无可奈何之下的妥协使孩子尝到了甜头,他们就以哭为控制家长的手段。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第一年内,他们通常也会延续使用哭泣来作为情绪调节的策略,等待老师的帮助。
顶撞:3-4岁是幼儿的第一反抗期,他们开始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要求和成人形成一种新的关系,若成人对孩子有过多的约束或管教,就容易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形成和成人的心理冲突,对成人的管教进行理直气壮式的顶嘴和反驳。
(四)高级情感萌芽
道德感:3-4岁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对各种行为规则的掌握,他们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起来。起先,这种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并且往往直接由成人的评价而产生。对于成人的赞许,幼儿会产生满意的情感;而对于成人的现在,则会产生羞耻的感觉,幼儿开始能比辨别是非。
义务感: 3-4岁幼儿在完成成人指定的任务时,常常出现愉快或满意的感情,但这不是由幼儿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完成了这一义务而产生的义务感觉,而是由幼儿的某种需要、愿望得到满足而引起的。这种情感还不能说是真正的义务感。
自我意识:3-4岁幼儿的自我意识有更多的表现,也往往借助一定外部条件。例如当他做错了一件事,成人看见的时候,他才表现出羞愧。当他做了一件好事,例如和他人分享玩具,当成人夸奖他的时候,他才感觉得意和自豪。这是由于幼儿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自我意识的成长,而且依赖于对行为准则的理解,以及应用这些准则来评价自己行为的能力。骄傲的体验来自于认识到一种对个人来说有意义的成就,而羞愧、内疚则来源于认识到自己违背了有关的行为准则。
理智感:3-4岁幼儿的理智感集中表现在其旺盛的求知欲、对周围环境浓厚的兴趣和获得满足时愉快等形式上。随着幼儿生活经验范围的扩大,他们的兴趣得到满足,他的求知欲和将来的理智感也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他们的兴趣得不到满足,也就可能会长期地阻碍求知欲的发展。
美感:3-4岁幼儿的美感除了表现在他们对色彩分明的物体产生愉快感之外,还表现在某些很早就表现出来的对音乐、舞蹈,特别是在唱歌时候的快感。幼儿特别喜欢一边唱歌一边做有节奏的活动。
二、教育要点
(一)丰富情绪体验,鼓励恰当表达
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与父母的情绪表露存在一定联系。总的来说,情绪表露丰富的家庭经历会促进幼儿情绪认知的发展。父母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幼儿认识并体验高兴、喜欢、害怕、吃惊、悲伤、厌恶、气愤、好奇等各种情绪和情感,鼓励幼儿把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首先父母要学会在孩子面前准确地表达各种情绪,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如对孩子说:“你真乖,妈妈很爱你。”“你现在不听话,爸爸生气了。”“奶奶生病了,妈妈心里很难过。”此外,面对孩子的过激情绪,父母可讲究一些策略,如冷处理、设法转移幼儿注意力等等。但同时家长又应帮助孩子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其情绪。如教给幼儿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告诉他们,当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就在心里暗暗说“不能打人”或“不能摔东西”;或者在不愉快时想想其他愉快的事情。
(二)设立行为规范,拒绝不当要求
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幼儿获得消极的情绪体验,可能表现出某种过激情绪反应。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预先与孩子共同设定一些规范,逐步培养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在实践活动中用这种能力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做出价值评判。只有当幼儿能够对自己的情绪作价值评判时,才具有实现情绪调控的可能性。当然生活中也应教育孩子适度节制各种欲望,抵制各种诱惑,让孩子时常既有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又有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体验,这样慢慢就能正确对待需要和满足的关系,慢慢就能学会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加以适当的调节。
(三)鼓励同伴游戏,学习调控情绪
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同伴交往,积极与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愉悦孩子的身心,也为孩子提供了实践情绪调控的机会。同伴的榜样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易于孩子接受和模仿。在同伴交往中不免发生的小冲突能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与别人协调,如何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如何处理同伴关系等等。孩子天性喜爱游戏,游戏的趣味性促使孩子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分配,服从规则要求,要想参与就必须约束自己行为,否则会遭受排斥,失去参与活动的机会,这有助于训练并逐步形成幼儿的情绪控制机制。另外,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松弛紧张情绪,渲泻消极情绪的有效方式,在游戏中幼儿会借助于动作、语言、角色扮演来体验积极情绪,发泄消极情绪,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感受。
三、特别关注
(一)如何解决孩子的入园焦虑
幼儿刚刚进幼儿园表现出来的与家人暂时分离产生的分离焦虑。帮助幼儿入园适应主要是减轻其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增加安全感。如事先让幼儿熟悉幼儿园的老师和幼儿园环境,用发小红花、小红旗等强化物鼓励孩子的进步行为,通过让幼儿参加他感兴趣的活动使他喜欢幼儿园,允许有一定困难的幼儿暂时不参加集体活动,由阿姨或小朋友专门陪伴,用玩具吸引、转移注意力。
当家长必须和孩子分离时,切忌偷偷离去。孩子会担心父母不知何时又会消失而更加焦虑。应温和地告诉孩子你即将离去,于何时返回,并无比在该时间返回。父母的态度要温和,而离去的姿态要坚决,使孩子不对你的即时返回有所等待和预测。
留下一些安抚物品陪伴孩子。可以制作一份亲自口述的录音带,有孩子喜欢的小故事、歌曲等,作为安抚情绪之用。也可以留下孩子喜欢的玩具,或者父母平时常用的物品,让孩子产生安全感。
(二)孩子怕黑怎么办
切勿责备、嘲笑或愚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孩子,说孩子是“胆小鬼”,甚至给以处罚,这些都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这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胆小状况,反而可能使孩子的惧怕心理加重。
许多幼儿害怕黑暗,是因为他们把黑暗和鬼怪联系起来,因此不要让幼儿听鬼怪的故事或看恐怖电影。如果幼儿怕黑,可以多搂抱爱抚他,睡觉前可以和他一块儿彻底检查一下房间,看看有没有鬼怪,或者开灯,放一个玩具在他旁边陪伴他睡。
父母应慎选电视节目和图书,尽量避免让孩子看那些怪力乱神的节目,或是一些凶杀、恐惧的新闻,加深对鬼怪的恐惧感。特别是睡觉前,切勿让孩子看一些恐怖的片子而影响他的睡眠质量。
(三)孩子老爱发脾气怎么办
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孩子明白,通过发脾气是不会在父母面前收到任何效果的。因此,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无动于衷、不理不睬,等待他自然恢复平静后再和他谈。不要指望在孩子发脾气时能够说服他,在感情的狂涛澎湃之时,他不会竖起耳朵听进去任何话。更不要威逼或打屁股,压制孩子的不满,这样会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在众人面前,不要仅顾及父母自己的面子,应首先考虑给孩子留一点面子,但要坚持不理睬的态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60845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