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信念?
信念是一种认识,是在认识的基础上,情感化、内在化了的认识。换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所谓信念就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是信念持有者确信正确的内在认识,带着信念持有者自身的强烈情感。
著名西班牙解剖学家塞尔维特,43岁的时候被教会以“异端思想”罪处以火刑。当大火在他脚下熊熊燃烧的时候,他仍旧坚定地宣称:“我知道我将为自己的学说而死,但这是为真理而死,并不会减少我的勇气。”
著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因宣传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终身监禁。他被教会毒打刑讯,跪地受审,身体虚弱,面容憔悴。但是,当他从跪着的地方站起来的时候,他依然坚定地说:“地球仍旧在转动!”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女大学生邱岫说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建立了一个信念:女孩子并不是生下来就比男孩子笨。正因为如此,邱岫在行动上就表现出主动性、坚定性和一贯性。她在入小学前,就总要和邻居的男孩比高低,每天学的生字、背的诗词都有意地比那个男孩子多一些;进入小学,她当上了班长,男生讥笑她,她十分坚定,刻苦努力,结果直到初中毕业,始终没有哪个男生能超过她。最后,她终于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现在已出国深造。
上述这些例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不相同,但有一点儿是共同的,就是事件的主人公都以一种强烈的认识作精神支柱,支配着自己的行动。
塞尔维特和伽利略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真理;邱岫坚信女孩子并不是生下来就比男孩子笨等。
这就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所持的一种情感化、内在化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他们的信念。
(2)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一个人对某一行为表现出积极主动、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和高度自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判断该人已建立了某一信念。这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识别和判断孩子信念的重要方法。
中小学生,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才刚刚建立或稍有发展,信念的水平并不很高,信念的种类并不复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长期信念较少,多数是近期的生活信念和学习信念,稳定性较差。
例如,有的孩子认为:“我是为爸爸妈妈上学读书的”,有的认为:“读书无用”,“农村孩子不如城里孩子聪明”,有的认为:“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有的还认为“我就是学不好数学”,如此等等,并因此或者不见上进,不想读书;或者自觉读书,刻苦勤奋。这些认识就是孩子们的信念,是他们“自认为正确的认识”。不要小看这些信念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少年班里的那些同学,小小年纪能上大学,也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几乎个个都有独特的信念??很强的自信心!
少年班里曾有个人称“狂生”的学生,叫陈师众。1978年3月,陈师众15岁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第一期少年班。入学不过三年,在五年制的科技大学还得两年才能毕业,他却提出要求要报考研究生。
班主任问他:“我可以为你去争取,你能不能考上?”
陈师众马上说:“老师,我要是考不上,就把我的头给你!”话虽幼稚,却充满了强烈的自信心。
首战告捷,小陈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为科技大学生物系赴法国生物学研究生。这时传来了美国在华招收赴美生物化学研究生的消息。于是,小陈又提出要去考赴美研究生。有些人说他也太“狂”了,去法国就不错了,还考什么美国,并有消息说:“如果考不上赴美研究生,去法国的资格也就取消了。”
“取消了,我也要考!”小陈坚持要考赴美研究生。为什么呢?他说,一是生物学方面,法国不如美国。二是到法国去,自己还要从头学法语,会耽误时间。本来没有到美国的机会,现在有了,一定要争取。
结果,他以超出录取分数线42分的成绩被录取为赴美生物化学研究生。
到了美国,小陈的“狂”劲儿依然不减。他的导师是著名科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学会的主席。可是,他却来信说:“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摆脱了大教授。”有美国生物化学学会的主席当他的导师,他居然还不满意,岂不太狂了吗?
其实不然,小陈有小陈的考虑。他认为,年龄过大的学者,声誉高,但知识老化的成分也多。因此,他很有心计地设法转学,终于找到了一位40来岁的教授作导师。这一系列的事实,表面上似乎很“狂”,实际上反映了陈师众同学强烈的学习信念,反映了陈师众充分了解自己、具有决战决胜的高度自信心。
再比如,陈冰青是1983年入学的第七期少年班学生。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同班同学在作文中是这样描写他的:
“老饼”,陈冰青的绰号。夏天一身浅灰派力司短衬衫和裤子,可惜揉得皱巴巴的;春秋便是一件米黄色的拉链衫,上面时时挂上一些稀饭、排骨汤什么的印渍;冬天一件黑色的皮夹克常被棉袄之类塞得鼓鼓囊囊的……他走起路来,脚步看着拖沓,却并无多大声息。难得看见“老饼”与谁同行,总是一个人背着硕大的书包,独来独往,天马行空一般,却又并无半点傲气,因为无论谁对“老饼”说什么话,他都笑口常开。
不用多引了,大家一定对这个不修边幅的少年有了一点儿印象,甚至会感到这孩子是不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自信心不强?
其实不然。在他赴美深造前夕,记者采访了他。记者这样写道:
今年(1987年)6月,他就要飞赴美国普林斯顿攻读博士学位了。眼下,他正在朱栋培老师的指导下,日夜兼程地撰写一篇《参数空间的Aharonor-Bohm效应》的论文。我找到他时,他正忙碌地翻资料、查文献、做记录、用彩笔打上各种各样的记号。桌旁的饭盒盖上有半个吃剩下的馒头,饭盒里是早已透凉的鸡蛋汤……望着这张稚气未脱的脸庞,想到他小小年纪(18岁)就要远离父母拼搏在异域他乡,我轻声地问他:“那是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能适应吗?”“老饼”眨眨眼,半天才从嘴里挤出一句话:“人,总要相信自己!”委婉的语气中透露着自信。
在少年班里,像“狂生”、“老饼”式的同学太多了。一个个都表现出他们拼搏的勇气和高度的自信。
表现在少年大学生身上的自信,并不是偶然的。正如美国作家爱默森所说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少年大学生之所以能小小年纪就上大学,第一个秘诀就是他们都有强烈的自信心。在这个问题上,认识的逻辑是:因为他们有自信心,所以超常发展,进了大学少年班;而不是因为他们超常发展了,所以自信心强。这就是说,只要能够确立起孩子的自信心,你的孩子也可以加快发展。
可见,信念的作用是很大的。那么,我们怎样来判断孩子是否建立了正确的信念呢?
信念是抽象的,且孩子年龄小,主观上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某一信念的存在,但是,潜藏在孩子心灵深处的信念总是要支配孩子行动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孩子日常行为的观察,来判断孩子是否建立了正确的信念。
通常,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行为不坚定、不持久,被动盲目,自信心不足,肯定是缺少正确的信念。
例如,有个同事告诉我,她的独生女儿顺英进入小学六年级后成绩下降得比较厉害。我问她,孩子性格上有没有变化?她说:“顺英个头越来越大,胆子却越来越小,见人说不出话来。学习中没有主见,作业完成后不知做得对不对,非要同别人对答案、或让爸爸妈妈检查之后才放心。有时,考试后明明是自己做对了的题目,由于她的答案和别的同学不一样,她就认为是自己做错了。”
从顺英的这些个性表现来看,是自信心不足。为了寻找顺英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我单独同顺英谈了谈。
顺英说:“爸爸对我管得可严了,辅导的时候好具体、好耐心啊。就是有一点不好,非要听他的不可,我喜欢唱歌、跳舞,他就是不允许。所以,我也就不给他好好念书。我要考那么好干什么?”顺英说到这里噘着个小嘴。
我问:“你不好好念书,爸爸会不会批评你?”
她生气地说:“爸爸说了,我要是不好好念书,他就让我当知青。”
“你知道什么叫知青?”
“不知道。”顺英看了我一眼,“反正不是好事。当知青就当知青,我何苦为他用功。”
这样一说,我明白了顺英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是因为她确立了一个错误的信念:学习是为了向爸爸交差。这个错误的信念是由于她爸爸错误的教育方法??管得过严、压制孩子唱歌、跳舞的兴趣造成的。
“学习是为了向爸爸交差”是顺英自认为正确、其实是错误的认识。
这种信念行为的主动性使顺英只求天天向爸爸交作业本,不求学得知识;这种信念行为的坚定性使顺英处处同爸爸对立,不求自己判断习题正误;这种信念行为的一贯性使顺英上小学六年级后一年多时间里一直保持这一认识,影响了学习,成绩自然下降。因而表现在与爸爸的对立上,似乎是有自信心,而表现在学习行为上却是自信心不足。
在中小学生中,自信心不强的孩子属于这种原因的不在少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增强,逐渐地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主观需求相一致。当他喜欢的受到压抑,不喜欢的又被强加于自己时,就会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从而出现抵制行为并随之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时间一久这种错误的认识就情感化、内在化为信念。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信念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正确和错误的问题。信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不以家长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左右着孩子的行为,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在信念问题上,家长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充分认识正确信念对孩子成长的促进作用,随时注意孩子的信念行为,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信念;二是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在孩子信念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要由于自身行为的失误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信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62076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