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音乐学习经验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特殊意义。音乐具有优异的审美功能,欢快、柔和、优美的乐曲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感受性,熏陶优美、安详、高雅的情感,具有美化心境、陶冶情操的作用。音乐还有助于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和智力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音乐中成长的孩子,能敏锐地感受理解音乐的特征,并随着节拍和旋律的变化让想像力自由地飞翔。
每个人都有音乐潜能,早期音乐体验质量决定孩子音乐潜能发挥的程度,因此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音乐教育是关键。
把音乐启蒙与身体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在孩子的脚上系一个小铃铛,让他在走路、跑步的节奏中感受音响。孩子高兴的时候,有时会即兴跳舞、扭摆身体,有时会自得其乐的哼唱,虽然可能曲不成调,但是大人要积极鼓励,最好与孩子一起扭摆哼唱。成人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的动作打节奏,伴随他的走、跑、跳等身体运动。鼓励孩子敲敲打打的行为,让他感受声源与音响的关系,只要没有影响别人的行为,大人不要嫌闹烦躁而阻止孩子。
引导宝贝在自然音域内唱歌。
四五岁以上的宝贝社会性逐渐得以发展,开始唱一些歌曲,但是大人要避免孩子模仿演唱成人歌曲,这对他们发育比较稚嫩的嗓音有损坏,引导他们在儿童的自然音域内唱歌。另外,律动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表达他们音乐感受的常用手段,鼓励他们在朗诵儿歌或者听音乐时喜爱用自己的想法和音响在游戏中学习。如果孩子喜欢而且家庭条件允许,可以学习键盘乐器,键盘乐器比弦乐更适合幼儿学习。
可以带孩子上正规教育机构的奥尔夫音乐班。
奥尔夫是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在音乐教育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发明了一套奥尔夫乐器教具,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套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现已闻名全世界,80年代初介绍到我国并广为流传。它并不是单纯地音乐技能训练,而是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它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并通过音乐活动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以及与人合作交往的意识。
培养和维持兴趣是培养宝贝音乐细胞的第一法宝。
父母对孩子要求不能过高,如果超越了孩子发展的速度和限度,结果将适得其反,不仅扼杀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还可能压抑孩子的个性。同时,注重音乐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尤其在关乎音乐考级的事情,父母要慎重。学习乐器必然要学习演奏技巧,要求孩子有一定的乐理知识和小肌肉控制协调能力,这对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来说都存在着学习压力。缺乏兴趣的技巧训练可能会让孩子对音乐感觉乏味。因而,父母要开动脑筋想一些办法,使孩子始终对音乐感兴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避免功利主义的观念和做法。
为了考级而把一首曲子反复地练习很多遍,父母有时免不了情绪化地训斥孩子,把生动活泼的艺术追求和享受变成单调乏味的机械训练,结果有的孩子考了级就再也不愿意弹琴。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和做法是不足取的。弹琴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心智活动,尤其是在注意力的分配上:既要读谱,又要看谱,还好搞准指法,有时还要纠正已经形成的错误,一双眼睛、一个脑袋同时要干这么多事情,也确实够难为幼儿的了,而这一复杂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而考级势必要求孩子弹一个曲目很多遍,为一个指法而练很多遍,这样反复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单调的。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弹琴,后来就厌恶了,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绪,而是由父母唠叨和吵骂而引起的焦虑、烦躁、单调、无奈甚至失望和厌恶。
因此,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好习惯,要求父母以学乐器为媒介、为资源、为手段,要立于此又高于此,对细节问题既不可姑息迁就,又不可过分苛求,要站在较高的教育制高点上正确看待学习过程,把孩子每一个学习状态(如勤奋、懒惰、勇敢、畏惧等)都转化为积极的人生教育。这才能让宝贝真正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启蒙教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62898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