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时评:有文化滋养的孩子才健康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健康育儿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在台湾采访恰逢暑期。我们看到:与大陆的家长们一样,台湾的爸爸妈妈们也都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子女多长一些知识和本领。

  台北的孙中山纪念馆里,比平时更多了一些孩子们的身影。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指点墙上的大幅照片,给一群孩子有声有色地讲解孙中山的故事。忽然,她指着照片上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问道:“谁能讲讲这四个字的意思?”

  没想到,孩子们刷地举起一片小手。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开口了:“就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嗯,嗯,”他在脑子里搜索字眼,“要让大家来分享!”

  他的回答得到讲解者的夸奖。

紧接着的下一个问题,又是一片小手举起来了……此时此刻,记者被深深触动??从历史到现实中,有许多我们都熟悉的字眼词句,我们真的都完全理解它们的社会文化内涵吗?

  在孙中山纪念馆的二楼,我们还看到一个专为小学生办的“魔法艺术培训班”。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的一长串中国式红灯笼。标准的六个棱角和侧面,显着稚拙手工痕迹。垂下来的流苏上,挂着吉祥的祝福和孩子自己的名字。

  这不是高深的技艺,却是地道的中华文化的参与性体验。

  莺歌是台北县一个以陶瓷生产而出名的小镇。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陶艺教育馆。指导老师黄永全专门上过辅仁大学幼儿心理专修班,对儿童教育颇有研究。孩子们在他的陶艺馆里自己动手玩陶和制作,尽情展现自己的天性。

  他的陶艺馆架上有一个巴掌大的陶瓷工艺品:3只直立的小猫,眼盯着一只皮球。旁边一只肥胖如小猪的老鼠在看热闹,不知是哪位孩子留下的作品。夸张笨拙,童趣盎然,表现了孩子一派天籁的心灵世界,也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感动。

时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然而“时髦”的国际教育却使得很多孩子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反而精通了不少外国的事物。“这么教下去,孩子就要变成‘香蕉人’了!皮儿是黄的,瓤儿却是白的。”女儿刚刚三岁的王女士日前担心地对记者说。

如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已成为绝大多数年轻父母共识,但很多人对孩子的教育却存在一些误区。家住辽阳市太子河区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因为深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从怀孕开始她就对孩子进行了胎教,前一阵子她到书店买了不少的早期教育图书。可是,刚教了半个月,她便遇到了难题???书中有太多的西方文化。“我女儿现在知道有‘圣诞节’、‘圣诞老人’,却不知道中国的‘中秋节’;知道‘辛巴达历险记’,却不知道‘国产’的‘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王女士有些无奈地说:“她现在就连饮食也都‘西化’了,早餐要吃汉堡包,中午吵着去肯德基。”

在辽阳市的一家书店,记者采访到正在陪6岁儿子逛书店的刘先生,提及孩子教育,刘先生也是万般无奈。他指着手里刚刚买下的《蜡笔小新》告诉记者,以前他并没注意到孩子的“西化”,直到最近才发现,儿子已成了个“小洋孩”。本来他为儿子挑选了一本精装的《唐诗宋词选集》,但儿子却非要买《蜡笔小新》。“其实家里买了很多书,但小孩从来不看,就是喜欢看日本卡通书,而这些日本卡通书的内容大多反映日本事物,和中国民俗大相径庭。”

记者随后又采访了该书店的服务人员小李,她告诉记者,《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奥特曼》等日本漫画都很受小朋友的青睐。现在很多家长都愿意陪孩子到书店来,但一到了书店多数的家长或是站在一旁等着,或是忙着看自己所需的书籍,很少有家长关注孩子看什么书。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大部分的父母只关注孩子早期教育的内容,却忽视了早教的方向。不少家长在记者的提示下才恍然大悟,表示以前没有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现在想起来,自己的孩子对于民族文化还真是所知甚少。

有关专家认为,儿童早期教育的“西化”,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外,家长对孩子民族文化教育的忽视以及过于推崇“西化教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学龄前儿童的知识容纳量是很大的,家长有选择地让孩子了解适合其年龄段的西方文化,可以开阔视野,但“西化”之路不能走得过远,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重视本土文化,不要本末倒置,否则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中华文化是我们精神上的母亲,有文化滋养的孩子才是健康和幸福的。我们应该摆脱学习中的功利性,真正让民族的文化内涵来滋养和开发孩子的天性,而不仅仅局限于让孩子学会“有用的吃饭本领”,这也正是目前海峡两岸都需要努力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

更多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育儿方式

 中国婴儿一般采用的朝天仰睡或侧仰睡的睡姿,这与几千年来包裹婴儿的方式不无关联。而在美国,婴儿是趴着睡的,医生认为这是最安全的睡姿??可以防止因溢奶而产生的窒息。于是,有人把美国孩子的个性强、胆大、爱冒险,归功于自孩子出生即没有束缚,而中国人的个性受拘束,是因为一生下来时,就采用了包裹的方式。这究竟有多少理论根据,不好判断,因为,东西方思想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我们知道,西方有好以个体为单位,顺应本性的观念,从婴幼儿的扶养教育上,即可见一斑。

  在美国家庭中,父母将婴儿从医院接回家的第一天起,就让孩子在特别布置的婴儿房里,开始孩子一生的“独立”生涯。父母宁可在夜里一次又一次地起身去查看睡在另一个房间里的宝宝,也不让孩子和大人一起睡。因为从小和大人一起睡的孩子,相对于独立睡眠的孩子而言会显得胆小,独立生活能力弱。

  基于此,美国家庭在孩子一旦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时,便会积极鼓励孩子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父母也给予一定的报酬,从而培养孩子及早独立、不依赖父母的意识。又比如在儿童吃手指、撕咬东西的问题上,西方家庭非但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阻止,反而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享受。

  孩子的手指脏,父母会用婴儿药水、香皂为孩子洗手,而婴儿皮肤幼嫩,长时间浸泡在唾液里的手指皮肤会发白、受损,所以父母准备了宝宝油。至于幼儿的图书,更是由一页页画着故事内容的花而粘成的、撕不破、咬不坏。美国父母乐于给孩子提供撕咬的便利,恨不能给孩子一种能吃的书。在他们眼里,孩子的这些行为符合天性享受,无碍于他人,所以父母没有必要去阻止,不必说“No”。等孩子自己长大,认为不再有趣,自然会停止了。这也是他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儿时的亲身经历。

  西方家庭的孩子如果表现出“孔融让梨”的精神,才是父母最担忧的事情。他们不认同这种以他人为先的精神,在他们看来,随便将自己的利益拱手让人,无异于义务劳动不拿报酬,而这在处处讲求经济效益的西方社会是无法想像的。他们认为勇于表达自己需要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比如德国一位女心理学者在她的著作中,为她5岁的女儿使用祈使句:“给我一杯水”,而不是采用询问句“你能不能给我一杯水”而十分自豪。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63995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