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如何应对“软硬不吃”的宝宝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行为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洋洋是个5岁的小男孩,特别调皮,在幼儿园里不是抢人家小朋友的玩具,就是有事没事招惹其他小朋友。老师跟他讲道理,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且还会大哭大闹地耍赖。有时候,老师为了激励洋洋,对洋洋说:“洋洋,如果你今天和小朋友友好,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大大的红五星。”换做其他小朋友,肯定会很兴奋得点点头,可洋洋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家里有好多好多五角星呢!”在家里,更是了得,仗着有爷爷奶奶护着,不管爸爸妈妈对他多“凶”,他都不怕,而且还故意挑衅:“我才不怕你们呢!”真是个“软硬不吃”的小家伙……眼看再一年,洋洋就要入学了,这样子可怎么能行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着急,但不知怎样做才好?

  为何会“软硬不吃”

  像洋洋这样“软硬不吃”的孩子确实让人很伤脑筋,对他来“软”的吧,比如给他戴戴高帽子,他本来就够自以为是、不管人家感受了,再听好话,那岂不是更不可一世吗;对他来“硬”的吧,他好像压根就看透了大人的伎俩,知道自己也吃不了多少苦头,所以比大人还“硬”。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及早引导,那么日后的行为将更难以规范,而且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孩子“软硬不吃”的问题,及早给以调整。

  和所有的问题一样,要想改善洋洋“软硬不吃”的状况,首先要明确为什么洋洋会“软硬不吃”——

  1、“软的不软,硬的不硬,我当然都不吃了”

  这是洋洋“软硬不吃”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任何有效的办法都必须是“到位”,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者事与愿违。“软”并非说一车好话或者给一大堆好东西,“硬”也不是打屁股或者罚站之类的处罚。真正的“软”是软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觉得得到了所需要的,改变是聪明而值得的;而真正的“硬”也是硬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觉得不改变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改变。而对洋洋的“软”和“硬”很可能因为流于表面而变得无效——

  比如,对于洋洋“抢人家玩具”或者“招惹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而言,其真正的需求并非“故意让小朋友哭或生气”,而是“想和小朋友玩,引起小朋友的注意”,所以如果老师或者家长只和洋洋讲一番“和小朋友要友好”之类的“软”道理,对洋洋当然没有什么本质帮助,洋洋自然也不会或者难以听从了。

  再拿“硬”的来说,“硬”的根本性就在于“明确、严格与一致性”。所谓“明确”,就是对哪些行为合理或者哪些行为不合理,有明确的规定;“严格”,就是对违反基本规则的行为坚决地予以指正;“一致性”就是只要出现某种不合理的行为,都会得到同样的回应或处置。对于洋洋而言,这三点可能都不够“硬”:首先,洋洋的家人或者老师是不是对洋洋有一套明确的行为规定呢?比如明确地指出什么是“友好”——“和小朋友在一起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其次,洋洋的家人或者老师是不是留意洋洋的不合理行为呢,会不会常常用“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理由自我安慰呢?还有,在洋洋出现不合理行为的时候,家人或者老师是不是大多会给以一致的回应呢,比如,只要洋洋耍赖,就不予理睬。

  请洋洋的家人和老师仔细想想,平时对洋洋的“软”和“硬”是否到位了,是否能让洋洋的心为之所动。

  2、“大人一会软,一会硬,我也不知道该吃哪一套”

  如果说前面一点是“软”和“硬”单独运用不当的话,那么这个原因就是“软”和“硬”配合运用的问题了。是的,对于孩子而言,既要讲“软”道理,也要用“硬”规则,二者如果能巧妙结合,效果当然会好;但如果二者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洋洋这样的感觉“大人一会软、一会硬”的混乱感觉。之所以会出现混乱,往往是因为大人的情绪化,大人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当心情好的时候,对洋洋的不合理行为常常“宽大处理”,说几句就好了;而心情烦躁的时候,对洋洋同样的不合理行为则会“狂风暴雨”一通,美其名曰“不打不成材”。原本不管是“软”还是“硬”,都是为了让洋洋懂得行为规则,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控制;但这样的“软硬兼施”,只会让洋洋觉得行为结果取决于大人的情绪,与自己怎么做无直接关系。说到底,这还是一个“一致性”的问题,不仅“硬”要强调一致性,“软硬兼施”也要讲究一致性。

  3、“爸爸硬的时候,奶奶不让,我当然就不吃‘硬’的了”

  这是最通常的一个原因了,就是因为大人之间的不统一而造成孩子的行为规则缺乏。这一点很好理解,你想想看:本来老虎是很让人敬畏的,但如果被关在了铁笼子里,还有几分恐惧呢?生活中,如果爸爸在对洋洋来“硬”的,而其他的家庭成员(比如爷爷奶奶)却一个劲劝阻爸爸,那还能怎么“硬”呢?这其实是洋洋最得意的心底话了——“因为有‘笼子’挡着,我才不怕你呢!”

  “软硬兼施”战略

  既然明确了原因,那么“怎么做”相信大家也已经心中多少有数了。下面介绍几个具体做法,供洋洋的家人和老师参考——

  1、软要软到心底里

  所谓“软”,其真正的含义应该是“理解、包容、鼓励与引导”,具体到孩子的行为时,应该是:

  (1)要理解孩子的行为,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比如,同样对于洋洋“抢人家玩具”或者“招惹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而言,如果老师或者家长能够“点明”洋洋的行为需求——“老师/爸爸妈妈知道,洋洋其实并不想惹小朋友生气,只是想和他们玩,是不是?”那么,就可能“软化”洋洋的“铁石心肠”。

  (2)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以包容,给洋洋改善的时间与空间,而不急于求成。如果我们不是一下提“洋洋,如果你今天和小朋友友好,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大大的红五星”,而是说“洋洋,如果你可以和嘉嘉一起玩积木,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大大的红五星”,这样会不会更好呢?

  (3)鼓励当然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强化”,也就是对积极行为的及时表扬和奖励。对于年幼的孩子,与其揪着他的“不良行为”,不如抓住他的“良好行为”给以强化、巩固,用塑造积极的行为来使不良行为自行消退。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都要多用积极引导的方式来塑造洋洋的合理行为,而对洋洋的不合理行为多用“冷处理”的方式,让他自然消退;双方可多用积极的语言来刺激洋洋,让洋洋树立新的自我认识,比如:洋洋挺关心小朋友的,昨天文文哭了,他就跑来告诉我了……

  (4)引导就是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不是只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做”。幼儿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同伴榜样的作用,请“懂事”的小朋友多与洋洋玩,让洋洋不知不觉地受到积极影响。

  2、硬要硬到骨子里

  前面已经说过,“硬”的根本性就在于“明确、严格与一致性”。所以,可以尝试这样做:

  (1)详细地列出洋洋与同年龄孩子的行为差距。家长可以与幼儿园老师做一次深入的沟通,请老师帮忙将洋洋与同年龄孩子的行为差距列出来,越具体越好。

  (2)洋洋的家人可以请专业权威人士(如教育专家)来做洋洋爷爷奶奶的工作,请爷爷奶奶积极配合。

  (3)全家根据洋洋的行为,制定一套循序渐进的家庭规则,对洋洋的任性行为给以控制,树立家长权威;该行动前最好去咨询一下有关专家,学习必要的行为控制方法(如:冷处理、代币法等)。

  (4)有意识地引导与示范洋洋用积极的行为方式来表达愿望,并寻求愿望的满足,比如:如果洋洋用“哭闹”的方式来求得满足,则全家要统一“拒绝”,因为越是满足他,就越会助长他将该行为延续下去;而一旦该方式连续遭到全家“拒绝”(尤其是爷爷奶奶态度的转变),洋洋将寻求新的行为方式,这个时候要注意积极引导与示范,告诉洋洋“可以这样做……”

  (5)与幼儿园老师达成默契,配合幼儿园里的奖惩制度,不要让孩子在二者之间钻空子,比如:幼儿园不奖励的东西,反正家里会给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64876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