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如何矫正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才艺培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宝宝向妈妈表示爱意,却用牙齿把妈妈咬得直皱眉;宝宝和小朋友玩得正开心,冷不丁把小伙伴推倒在地,把玩具抢在手里……妈妈们忍不住担心,难道宝宝有暴力倾向?

  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那么,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家长该如何矫正宝宝的攻击性行为,我们为您一一解析。

  家有 “暴力”宝宝

  儿童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个人生来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生理心理发展,这种攻击倾向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品质等等;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指向伤害他人,那么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和发展特点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攻击分为不同的类型。
代表人物
分类标准
类别
表现

Lagerspets和Bjorkqvist
行为的表现形式及行为发生是直接的还是通过第三方来进行的
身体攻击
直接以身体动作实施的攻击行为,如打、踢、撞以及抢夺、毁坏物品等

言语攻击
通过言语方式所实施的攻击行为,如骂人,叫外号等

间接攻击
通过第三方实施的攻击,主要包括社会排斥和造谣离间。

哈吐普
行为者的动机
工具性攻击
为获得他人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攻击行为

敌意性攻击
直接以人为指向,以打击、伤害他人为目的

道奇和考依
行为起因
主动性攻击
行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主动发起的攻击行为,表现为物品的获取,欺负和控制同伴等

反应性攻击
个体在受到攻击和激惹后作出的攻击性反应,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去控制
 

已有研究显示,在婴儿期就出现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则在会说话后随即出现。Tremblay等人要求母亲报告婴儿在17个月和30个月时是否做出过攻击行为。结果显示,超过70%的儿童在17个月时就表现出了身体攻击,其中14%的儿童在17个月至30个月之间表现出了较高的攻击行为水平,且存在增长的趋势。同伴取向的攻击出现在出生后第一年的晚期,12个月的婴儿会对同伴的激惹做出反抗和攻击性报复。

  Goodenough根据父母日记发现,踩、打等攻击行为在两岁前一直增多,然后骤然下降,被言语攻击所代替。这一时期的攻击多由同伴冲突和物品抢夺引起,为占有物品而发生的争吵是最经常的攻击诱因。与女孩相比,男孩更多的参与冲突和各种类型的攻击。

  原因剖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发展的主要社会背景,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儿童较多的出现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环境,如亲子依恋关系、父母教养态度和家庭氛围等有很大的关系。
家庭因素
关系

亲子依恋关系
生命早期和谐正向的亲子关系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宽松适宜的心理、物理环境,是亲子依恋安全发展,从而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则可以通过强化加剧儿童的攻击行为表现。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对儿童的温情、敏感性、适度的要求以及彼此一致的反应等能够促进其行为的健康发展,而习惯于使用暴力惩罚方式以及父母亲在教养过程中有矛盾则与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有关

家庭氛围
父母婚姻关系好,家庭氛围融洽,对孩子采用较为一致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敏感度高,积极教养行为较多。父母婚姻关系不好,争吵、冲突较多,消极情感就较多,子女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就比较多。
 


社会因素是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将3-6岁的儿童分成3组,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成年男子(榜样人物)对一个像成人大小的洋娃娃实施几种攻击性行为,演示之后,另一个成年人表扬了这种行为,并奖励榜样一些果汁和糖果。对另一组儿童,第二个成年人斥责了榜样的攻击行为,并给予惩罚。第三组儿童只看到演示未看到行为后果。然后,将这些儿童带入一个装玩具的房间,玩具中包括洋娃娃。在十分钟之内,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行为。结果表明,观察榜样受到强化,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数量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就是说,观察榜样受正强化的儿童倾向性增加攻击行为;而观察惩罚榜样的儿童显示出较少的攻击行为。

  该实验表明,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可以说,儿童攻击性行为主要是从社会中习得,幼儿所处的幼儿园或学校的风气、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650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