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语言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国内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甚至主持人专业,几乎都不见有开设演讲课程的;在建设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度之际,人们似乎还没意识到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口语传播的现状和症结;说一串时髦的网络语言,发言通篇讲套话,国人说话的能力是不是在下降?日前,本市相继举行了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第十三届“创作杯”演讲邀请赛决赛、2011口语传播国际高峰论坛。两场活动聚焦的都是当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不太重视的“说话”本领的培养。

  小演讲家临场发挥成软肋

  日前,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演讲邀请赛决赛现场,50多位经过前期选拔和初赛的上海高中生,经受了一次真刀真枪的演讲能力考察。组委会要求参赛学生当场抽取一张新闻图片,20分钟后针对图片内容作3分半钟的即兴演讲。比赛规则要求尽量不能读稿,但58位选手中,真正做到脱稿演说的不到10人。让评委们深感遗憾的是,比赛中不乏思考敏锐,充满激情的90后优秀选手,但由于表达能力的欠缺,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思想与观点。当众说话,目前对大部分高中生来说是个大难题。

  初赛时,由于有较为充分的准备时间,不少学生自然可以用上平时较为拿手的“背功”,无论多长的演讲稿,只要肯花时间,就能倒背如流,但很多学生不明白,背书不是演说,即便背得一字不差,也没了和别人说话交流的感觉。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错把演讲当成了朗诵,以为只要声音洪亮、慷慨激昂就可以打动人,殊不知有时效果会适得其反。也是由于对演讲的不甚理解,准备演讲内容时,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先从写文章入手,接着是读文章和背文章,结果,从嘴里“说”出来的也只是书面语。

  1、学校不设演讲课程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弱,很大程度上是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目前从小学到高中,除少数学生干部外,大多数人几乎没机会学习如何“当众讲话”。语文课程里也没有“演讲”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这次决赛前,组委会为提升比赛水准,特意请来所有参赛选手的指导老师作专门的辅导,但实际情况表明,学校老师自身的演讲能力,也由于平时的培训缺失而不尽理想。当然,学生在生活中也很难找到身边的优秀演讲者。

  “其实,演讲能力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我们坚持每年举办演讲邀请赛,就是为了向社会发出呼吁,并希望全社会都重视这方面的学习。”邀请赛组委会负责人、上海位育中学副校长国庆波为此感慨,“当然,在如今‘一切围着高考转’的氛围中,要倡导提高学生演讲能力,任重而道远。”

  而在由华东师大、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的口语传播国际高峰论坛上,在谈及人们日常交际中口语词汇贫乏、盲目跟从所谓流行语以及等现象时,陕西师大传播学院成越洋老师建议,高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口语课程。比如,艺术类院校可以重点传授交际口语的规律,经贸类院校可以传授商务口语的规律,师范院校就应当传授教学用语的规律。

  2、演讲才能从小培养

  那么,如何尽快弥补青少年演讲能力的缺失呢?曾经连续十三届担任高中生演讲赛评委的原《交际与口才》杂志总编孔明珠说,她自己的女儿前几年去美国上大学,初到学校碰到的第一课就是演讲,她周围的同学都格外看重自己有没有演讲能力,女儿也从中得到了极大锻炼,但她感慨地发问:为什么这一课要跑到美国来才补上呢?

  此次作为演讲赛承办单位的上海市实验学校,为当好东道主,由校长亲自挂帅,在全校掀起了一股演讲热潮,不仅为迎接比赛,更是为了借此东风,努力让大多数学生都得到学习演讲的机会。该校语文老师袁万萍说,他们打算将本届的决赛命题全部进入学校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演讲练习题。


  与当下热闹的演讲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辩论赛,在上世纪80年代后一度风靡全国,似乎很能锻炼人们的口若悬河之功。然而,在此次的口语传播论坛上,湖南省演讲学会的李仲华老师则直指辩论赛的各种弊病,认为没必要把辩论赛当作提高口语能力的最佳途径。李老师说,辩论赛中常见“你吹你的号,我敲我的鼓”现象,辩手只管背自己事先拟好的辩词,即使偶有交锋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对于对方表达中的明显漏洞和错误也是充耳不闻,更不会去主动驳斥、据理力争,这样做秀般的辩论赛,对于提高口语能力和演讲技巧又有何益呢?

  3、首先提高汉语能力

  “不仅是青少年学生,整个全民的演讲能力都有待提高。”这是出席此次口语传播高峰论坛的许多专家的共同呼声。而且,专家们还表示,演讲能力的缺失其实是与国人汉语应用能力的下降有着密切关联。据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披露,一项对部分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显示,不及格的学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测试结果不容乐观。在调查“造成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原因”时,5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44%的人认为是“现在人们喜欢解构汉语,稀奇古怪的词语层出不穷”。

  现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如“躲猫猫”“俯卧撑”“很黄很暴力”“打酱油”“一个艰难的决定”“凤姐”“犀利哥”等,以及“被+V”这样的特殊句式,在人们的日常交际口语甚至学生的作文中,都屡见不鲜,还被不少“新新人类”引为开口必说的词汇。华东师大传播学院的甘莅豪老师说,现代语言学中对这样的词汇有一个定义,叫做“斜眼语”,即词面的意思与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呈现差异。然而,这样的“斜眼语”其生命力究竟有多强,这还真不能乐观。甘老师举例说,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放卫星”“赶英超美”“大锅饭”等,“文革”时期流行的“横扫”“炮轰”“砸烂”等,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大哥大”“打的”“酷毙了”“帅呆了”等,不同年代的流行语几乎都能找到时代的特点。

  对于目前传播交际中汉语使用的不规范、不严肃问题,已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广泛忧虑,担心当代中国人与自身传统文明之间出现了裂痕,母语文化受到削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69157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