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感觉到什么,我就是什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行为习惯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感觉到什么,我就是什么

事物和经验的可预期性与儿童的感觉世界是对立的。感觉的特有程序是可预期的,它创造出安全感。感觉本身总是有点混乱的,它们似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这一点上就已经是不可预期的了。

在生命的头几个月,大脑的冲动主要是来自脑的右半球,这是一些感觉的冲动,一些整体性的信号。感觉的感受是整体性的,因为不存在半个感觉,感觉不到半个痛。另外半个会在哪儿?感觉整体性的表现形式可以用一个大球来类比;它是立体的,同时在它的内部充满了无数一直在活动的微小粒子。这是我们由感觉唤醒的联想和愿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始终在变化之中,就像大球中的粒子不停地在活动一样。由此我们可以辨认感觉的活跃状况。

感觉可以有不同的强度,但却不能把感觉分段。这种与儿童经验世界有关的感觉整体性还有其他一些特征:因为感觉是一个整体,所以人在感觉时首先认识到:感觉到什么,我就是什么。一个人如果拒绝他的感觉,那就是拒绝接受自己。

儿童对大脑的右半球有如此强烈的依赖,因此他把环境也感觉为一个整体。通过感觉他把自己看成一个整体,然后感觉周围环境也是这样一个整体。

这一体系在大一点的儿童身上也同样如此。我们指着狗尾巴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他把部分当成了整体。他回答:狗狗!

儿童要到很晚才学会分析并认识到部分不能代表整体。一开始他们把所有四条腿走路的都当作狗狗,每一个女人都可能是妈妈,男人都可能是爸爸。儿童尽管能够认出他们的照料人,但他更乐于把其他人、陌生人也看作是父母。他把表象都感觉为整体。如果我们由此而推论自身的感受也是一个整体,它当然也会被这样感觉,那么如果人们不关注我们的感受,他就是对我们本人毫不在意。

有一个小故事:爸爸和妈妈带着他们的儿子费朗兹去散步,小费朗兹说:妈妈,妈妈,我看到了一头奶牛!母亲很高兴,因为她的孩子刚才发出了一条确切的信息,于是她提醒父亲注意;父亲点点头,他也很满意。孩子认对了,那是一头奶牛;不是狗,不是兔,而是奶牛。另一次,孩子非常激动地跑了过来,手舞足蹈,激动不已地直嚷嚷:爸爸,爸爸,妈妈,妈妈。父母亲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你先安静一下。我们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于是他们抓住孩子的手说:现在你说说要什么!孩子一声不吭,用脚把一块不起眼的石头踢开。他什么也没说。他把一块石头看成是父亲来发泄,一脚踢过去。谁忽略了我的感受,我就要用爱的剥夺来惩罚他,也就是说,我什么也不说了。为什么?父母对他最初那种纯粹的情感表达毫无感觉。如果父亲对他的激动不已不是给出如此客观的反应,那么接下来的对话就完全不同了。如果他说:是啊,我看到了,你非常高兴,那么孩子就安安心心地继续他的游戏。他跑过来无非是想表达:看,我多高兴啊!仅此而已。情感本身就是自我的一种表达,无论是愉快、痛苦、激动还是兴奋。当一个幼儿兴高采烈地把母亲用积木搭好的城楼推倒,最初他只是想获得积极的反应,而不是要客观地学习建筑的创造性。

要解决特有程序化的教育(别玩吃的东西!)和让其愉快之间的冲突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如果我们强迫儿童做出明确的说明,那会被理解为:你的感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引起了你的感受。

于是当儿童说“奶牛”,我们就表扬他,而如果他只是想表达他的感受,我们就会责备他。儿童不明白为什么奶牛比他本人和他的感受更重要。这样做的危害在于,儿童早早地就学会了,感受传递不了任何信息,这样的感受是不会被接纳的。以后他们就不再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尝试让自己的生活朝向那些实际的信息。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感受是客观存在着的。压抑它们会导致产生矛盾。

幼儿期和我讲散步故事时提到的那个稍晚一点的时期,儿童表达情感和对此反应的重要性都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儿童要求别人对他们愉快感、不愉快感、生气或快乐等做出反馈,他们总是试图重复表达他们的感受。

他们也通过重复一些动作来表达做游戏的愿望。常常看到了孩子用手指向母亲,它的意思是:到我这儿来,我要和你玩。任何一个身体部位伸向父母亲都表达着这样的愿望:我想和你在一起。如果这种愿望得到了回应,儿童就非常愉快。如前所述,儿童从父母亲的反应中再次确认了他自己的感受,并且知晓了其意义和作用。

表达感受—即使是装出来的

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是母亲表达她自己的感受,即使是假装的。不言而喻,感受的表达不应该是单向的、粗略的或者令人害怕的。这是儿童需要学会认可并尊重的各种感受。同时他要求我们尊重他感受的愿望也在不断增长。

感受对儿童来讲也是一种发现。一个受伤的儿童只是感受到“好疼!”,他要的也无非是得到肯定:“是的,是很疼!”。对儿童来说,是他的兄弟还是一块石头给他带来苦痛都无关紧要,他想说的只是他的感受而不是原因。因为这种感受也体现出一种他想要得到认可的经历。儿童哭喊着“喔,喔!”(表示痛),而不是“石头,石头!”

对感受的体验和发现的质量对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在儿童早期,对他的感受做出正确的反应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构筑顺序、分类和世界可预期整个系统的基石,儿童学会什么活动会产生什么感受:比如喜欢或者讨厌。这使他可以预期别人会出现怎样的反应。那些照料人很少能对表达感受的儿童做出相应的情绪反应。一旦他们体验到这种情绪就会惊慌失措。如果儿童在早年就知道了他一旦做了父母不喜欢的事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那么他们就会在可预期的范围内回避这些反应:某个动作、某种活动唤起了这种或那种的情绪表达。如果这种情况不发生改变,我们的孩子以后会以消极的态度不断冒险去重复那些被禁止的活动。他可能会估计到随之而来的惩罚;根据个人的价值标准而优先采取一些措施。我们成年人也同样如此,比如在禁止停车的地方停车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实事求是不可取

母亲如果出于原则或者认为自己没有时间,所以对孩子采取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做法,那是非常错误的。当她在给孩子换尿布、喂饭或在进行各种照料活动时都力求实际和高效,而孩子总是会试图表达并唤起情感。如果他老是得不到反应,那他就会减少“惩罚”母亲的兴趣。把头转向别处,减少交流。他会再做一次尝试,最后心灰意冷,放弃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结果可能会很严重。由情感表达发展而来的交际能力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前就已经被扼杀了。儿童压抑了受到阻碍的情感交流,它们已经从心理词汇中消失了。但这样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相反儿童处于危险的境地,他变得麻木不仁,没有兴趣,交际无能。也可能出现另一种形式的平衡,那就是说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他们的行为变得具有不可预期性。儿童就像是一个肢残者,他们也可以在没有手或没有脚的状态下学会如何活下去。这当然是可以的,但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69740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