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来信:
我儿子轩轩1岁半以后,几乎1个多月就会发烧一次,每次要住院治疗1周。轩轩一吃药就反胃,只好依赖打针。但是打针也很困难,轩轩手臂上的肉比较厚,打点滴的时候不好找注射血管,只好从头皮上注射,或者采用肌肉注射。不管怎样,都需要父母“绑架”,使他动弹不得,才能接受治疗,每次都折腾出满头大汗,内衣湿透。我和他爸爸轮流请假带轩轩治病,身心疲惫,每过1个月就“胆战心惊”一次,生怕稍微有点闪失宝宝又会生病。
看着宝宝这么受罪,我们的内疚感也很强烈:都怪自己太没有经验、太粗心了,都怪自己不会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于是轩轩大病后获得的待遇很丰厚,比如我们会带着他到玩具店,轩轩手指什么,就买什么。因为家里的玩具太多了,客厅、儿童房、卧室里摆放的都是玩具,轩轩对玩具似乎不怎么感兴趣,总喜欢拿着玩具用脚踢,或者往地上摔打。平时吃饭的时候,吃多吃少、什么时候吃都由着他,怎么睡觉、什么时候睡觉也由着他。我们不敢惹轩轩生气,怕他一生气就“旧病复发”。偏偏轩轩脾气特别大,很容易就生气,一生气就非得把家里人折腾得都求饶才肯罢休。
现在,轩轩上了幼儿园,他的身体还真强壮了很多,不再经常生病,也愿意去幼儿园,就是脾气太难琢磨了。有时他跟小朋友玩得正高兴,突然就没来由地推别人一下、抓别人一把、跺别人一脚。我们真的很纳闷:宝宝的身体不招病了,不会是心理又出问题了吧?——轩轩妈
宝宝是父母的心头肉,时时牵挂、疼爱有加。宝宝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或者小伤小病,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恨不得疼在自己身上。有时一场疾病之后,宝宝瘦了,父母也累坏了。许多宝宝大病一场之后,连性格也发生了转变。
疾病是影响宝宝的重要生活事件,不但表现在身体健康上,还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进而造就宝宝性格的雏形。虽然疾病是人力无法抗拒的,但是疾病对人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消极影响,是可以尽力避免的。
走出“小病包儿”的心理阴影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
父母对生活事件的态度雕刻宝宝的性格,如果你认同“性格即命运”的人生方程式,那么性格对打造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幼儿是性格形成的萌芽期,宝宝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多还是消极因素多,在幼年时期就左右着他的同伴关系质量、心理素质水平,其实也在左右着他一次次成功或幸福的体验。
轩轩的爸爸妈妈所担心的就是宝宝的性格问题。轩轩常常显得喜怒无常、自制力差,执拗起来让父母觉得在众人面前“露怯”,可是他丝毫感觉不到自己“露怯”了。父母发愁了,宝宝没有自知之明怎么行呢?宝宝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渠道形成的呢?性格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先天气质对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
生病是重大生活事件
宝宝的性格就是在一个个生活事件中形成的,其中疾病作为宝宝生活事件中举足轻重的大事,对宝宝性格的影响很大。有病的人未必就是性格消极,没病的人未必就是性格积极,关键是他人和自己对待疾病的态度,可以形成一个人的基本观念和行为方式。
宝宝生病作为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父母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使宝宝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并因此建构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镜像自我”,即宝宝把父母当成自己的镜子,从他们的反应和言行中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
什么是“镜像自我”?
研究表明,婴儿24个月以后就会出现镜像自我,3~4岁幼儿是镜像自我稳定形成阶段,他们主要通过亲身经历、重要他人、家庭环境等渠道获得“我”的地位和意义。因此,3岁前是儿童形成自我、奠定性格萌芽的关键期。而3岁前正好是宝宝疾病的多发期,宝宝通过疾病这种亲身经历,从父母非常时期的教养方式获得了性格形成的重要素材。
我们看到大多数家庭经过一场场疾病走向阳光和健康,但也有的父母像轩轩的爸爸妈妈那样,在疾病面前自己先变成了弱者,总在心里向疾病求饶,替宝宝“负罪”,失去了一颗平常健康的心态,给宝宝的性格打上一些特殊的烙印:疾病是一个砝码,可以换来我想得到的一切,尤其是有需要就能满足的优越感。因此,我们常听见有的父母说:“宝宝刚刚大病一场,现在变得特别娇气,有点要求不满足,就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有的父母则说:“生完病,宝宝的脾气特别大,不像以前那样乖,总想迫使大人让着他。”
可见,如果父母有所疏忽,疾病成了宝宝脾气转变的里程碑,里边很可能渗透一些消极性格因素。
宝宝生病期心理维护三部曲
第一部曲:病前别让紧张情绪吓着宝宝
初当爸爸妈妈的时候,可能宝宝一病,做父母的就显得手忙脚乱,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父母渐渐地就可以主动训练自己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了。宝宝不会对父母的话进行条理分析,但是他们特别善于解读父母的情绪和家庭的氛围,并且信息含量越综合,他领会得越透彻。
当发现宝宝生病的时候,父母可以有意把自己想象成大夫,理智地处理宝宝的疾病:该检查就检查,该住院就住院,把焦虑和紧张掩藏在心里,不让宝宝受这种情绪的感染。
第二部曲:病中教育宝宝勇敢面对困难
很多父母说:“宝宝病了以后,好像长大懂事了。”正如老人说的:“生病的宝宝长见识。”这是因为父母能够利用疾病这个特殊事件,比较理性地教育宝宝:“要做一个勇敢的宝宝!爸爸妈妈喜欢勇敢的宝宝!”于是,宝宝在大人的鼓励下,战胜了疾病带来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变得坚强起来。
疾病确实是训练宝宝勇敢、坚强性格的好时机。在健康状态的生活事件中,还真是很难找到这么好的素材来培养宝宝勇敢、坚强的性格品质。可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父母在宝宝接受治疗的时候悲悲凄凄,甚至眼泪还不时地在眼眶里打着转。父母尚且不勇敢,宝宝怎么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第三部曲:病后与宝宝一起恢复平常心
宝宝病愈后,父母心疼宝宝是自然的仁爱之心,但是在这之后父母要主动调整自己,和宝宝一道走出疾病笼罩的阴影。当然,父母对宝宝生活上的照顾也还要细心一些,更重要的是渐渐消除宝宝在生病期间的脆弱情绪,让“心情宝宝”恢复“阳光男孩”和“阳光女孩”的本来面目,把疾病转化为宝宝形成积极性格因素的契机!文/张欢(学前教育学博士)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oujiao/99825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