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把朝北的那面墙留给娘
芦笙恋歌
①木根从小就是村民眼中的异类。他的带点川味儿的说话腔调,他前几刚去世的哑巴父亲,他那三天两头跑丢的疯娘都是人们议论的话题。眼下他又把自家的几亩田租给别人去种,更让人们看不顺眼。一个农民不种地还想干什么呢?
②木根和村委会签了十的承包合同,把村口的一片废旧厂房租下来,开了一座漂亮的饭店和一个大型的洗车场。村里人都笑木根是名副其实的榆木脑袋。这里又不是县城,谁会跑到这儿来吃饭洗车啊?他真是想钱想疯了。这话传到木根耳朵里,他却只是淡然一笑,不置可否。
③不久,村村通公路工程普及到这里,一条平坦宽阔的马路很快修好了。这条路穿过村庄往南直通县城,往北通向市区。于是这个闭塞的村庄一下子变成了交通要道,每天大小车辆川流不息。当然,木根的饭店和洗车场也成了香饽饽,生意十分红火。眼光超前的木根顿时让大家刮目相看。
④一天,一辆小轿车载着几个衣冠楚楚的男人来到木根的饭店,提出要租饭店朝北的那面墙做广告。木根听了眼睛一亮,像一簇跳跃的火苗。那些人心中暗喜,看来事情有门儿。可是不知为何谈到最后木根却婉言拒绝了。
⑤这件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人们惋惜地说,唉,这个榆木脑袋的木根!人家一花三万块钱租他的一面墙做广告,这么好的事,他竟然拒绝了。也有人说,人家木根多有眼光,说不定在等别人出更大的价钱呢。
⑥当人们对这面墙议论纷纷的时候,木根却始终保持沉默。
⑦过了几天,有两个人提着油漆桶,拿着大刷子来到了这里,还在墙下搭起了简易脚手架,看架势是准备在墙上刷广告。人们都说木根这块木疙瘩终于开窍了。三万块,啧啧,那可是一般农户好几的收入啊!
⑧第二天,人们惊讶地发现,墙上写了一则寻人启事,白底蓝字,十分显眼。启事旁边还配了一张大照片,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脸上布满了细密的皱纹,仿佛饱经了岁月的沧桑。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木根是要把这面墙留给他的疯娘啊!
⑨木根是个敦厚的人。患有轻微疯癫病的母亲轻时从四川嫁到这里,后来就生了他。一家三口靠父亲给别人做木匠活维持生计,日子虽清苦倒也平静幸福。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疯病发作更频繁也更厉害了。常常到处乱跑,不过每次她都会自己回来,这次却不见她回来。木根只怪自己没把娘看好!
⑩人群中有个毛头小子嘀咕说:“一个疯子,丢了就丢了,还找她干什么?要不是因为有这个疯娘,木根能三十多了还打光棍儿?”一位老者闻言一巴掌扇了过去:“小兔崽子,懂不懂百善孝为先啊?还不快向你木根哥哥好好学学!”人群中有人开始轻轻地吸鼻子,有的抬起胳膊用袖子擦眼睛。不知是谁哽咽着喊了一声:“乡亲们,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咱们帮木根找找他老娘去呀!”
一墙之隔的饭店里,木根已是泪流满面。
1.通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亲们对木根的态度经历了“看不顺眼??想钱想疯了??刮目相看??惋惜、多有眼光??恍然大悟”的变化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你从中看出木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示例,赏析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
示例:“这话传到木根耳朵里,他却只是淡然一笑,不置可否”一句中,“淡然一笑”是神态,而“不置可否”是态度,形象地写出了木根镇定的神情,这样的描写可以制造悬念。
(1)木根听了眼睛一亮,像一簇跳跃的火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墙之隔的饭店里,木根已是泪流满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有机会与木根对话,你最想问他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答案 1.木根放弃高额的广告费而把朝北的那面墙留做寻母启事广告,结果感染了村里的所有人。
2.文中写乡亲们对木根态度的变化,一是通过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二是侧面烘托木根的高贵品质,而且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故事性更强。我认为木根是一个重情义、有孝道、执著,且有头脑的人。一方面他因为母亲三十多岁了还在打光棍,特别是不为钱所动,把朝北的那面墙留给娘做寻人启事广告;另一方面,他看准了村口位置好,提前定下来就是为长期找母亲方便。
3.(1)“木根听了眼睛一亮,像一簇跳跃的火苗”一句中,“眼睛一亮”生动地表现了木根听说能赚那么多钱时的惊讶。特别是后面一个比喻句,更让这种惊讶有了点想象的空间。
(2)“一墙之隔的饭店里,木根已是泪流满面”一句,从内容上看,木根流泪是因为被村民们的善举感动了,更是欣慰自己的用心得到了理解与支持;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4.示例:叔叔,是什么让你一路走来不后悔?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uedu/jixuwen/410544.html
相关阅读:“18英里的惩罚”阅读理解答案
“期末作文罗曼?德斯尔博士布置的期末论文作业又多又长”阅读理
季羡林《一个永恒的教书匠》阅读练习及答案
“乡村教师岳勇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阅读理解答案
李汉荣《与植物相处》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