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童心说 阅读附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童心说

李赞(明)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平?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辞不能达 达:畅达

B.诗何必古《选》 古:古老

C.目之为经矣 目:称

D.因病发药 因:根据 /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丧失童心后造成的恶果的—项是C

①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

②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③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④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⑤道理不行,闻见不立

⑥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

B.作者指出,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

D.作者甚至直接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流露出对个性解放、自由发展的强烈呼唤和追求。 /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3分)

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4分)

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

(3)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言文哉!(3分)

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uedu/xiandaiwen/611532.html

相关阅读:蒲公英阅读答案
应聘阅读答案
给女人接生,帮助调解家庭纠纷阅读附答案
1896,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阅读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