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读某中学学生习作集心得
苟安京城,自以为这里就是天下的中心点,每天在吃饭的时候,顺便扫一眼新闻联播,总是那几个国家,大的如英、法、美、日,小的就是西亚几个好战国,其他地方一概平平静静没有新闻。长此以往,就觉得许多新闻里没有提到过的地方不曾有什么生活,抑或觉得没有人类居住,像地球的南极北极,或月宫,一片空白。
甚至这个国家也给我同一感觉,唯有这座红墙绿瓦的都市永远是新闻制造中心。朦朦胧胧中好像使我看见四野边陲的南蛮北狄,沿着几百年朝贡之路风尘仆仆地走来,他们的身后或许只有流云和风声,更多的人就像呆立于风景画里的鹭鸶鸟,默默无语。
甚至这个城市也给我同一感觉,早上准时起床、洗刷、吃饭、赶车,晚上粗略算算一天的收入,然后乘以三十,再乘以十二,迷迷糊糊中入眠。日子被一天一天复制,明天、今天和昨天没有区别。身外的熙熙攘攘、车来车往已不复存在,噪音和雾霾也不复存在,无所谓喧闹和宁静。
人一旦钻进城市这台巨大的机器,必须随着机器的节拍高速运转,在这里个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都变得多余起来。我不记得自己有多少天没有读过书了,更不记得有多少天没有提笔写字了,只是有时莫名的恐惧和急躁会拍打心门。
直到收到了刘凌斌老师从福建惠安邮过来的快递,我的心情豁然开朗。我急切地打开,除了茶,包裹里面还有一本印刷精美的出版物。书的封面是纯净的淡黄色,搭配一枝出自名家之手的画石榴。看上一眼,这外观已经使我爱不释手。古雅的标题为《传语风光》,一行小字是“某某中学学生习作汇编”。
惠安应该在闽东南吧,风物人情与北方相比自是相差较殊。朋友所在的中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它内部的校舍以及周遭环境是好是坏,我想象不出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和其他任意一所学校没有太大的区别,一群身高、成绩参差不齐的孩子,叽叽喳喳的,时不时地惹出是非来,使人不得片刻宁静。作为语文老师,能教他们写出文章,结集印刷,并且亲手写序和后记,用心之工可见一斑。仔细阅读,可以看见文中某些词语是北方语言里找不到的:古厝墙、番薯、布袋木偶……它们使人感觉到闽地生活的古老淡远,并心生向往。更好笑的是集子里小孩子们竟端起架子写“乡味”“年味”,口语中还带着对生活的敬重,激起人的神游。
我知道刘老师是在真的教语文。人作为这世界上一种高等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交流:与人交流,与物交流,与神交流。善于与人交流的人,可以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于社会人间而不自伤;善于与物交流的人,可以取法于上,抟扶摇直上九万里且似闲庭信步;善于与神交流的人,一定能够时时叩问自己的心灵而逐渐达到物我两忘之境。须知这个神不在别处,就住在你我的心间,是每个人意志的化身。与神交流要求我们的心灵必须时时刻刻地醒着,而且悟着,因为神谕往往是倏忽而逝。如果一时没有听众,你当把它形成文字记录下来。真的语文就是要学生学会真实地记录。
交流作为一个过程,体现在语文上就是阅读与写作。学生要完成使用文字交流的过程,从俯仰万物到得之于心,再到宣之以手,需要打通任督二脉,缓慢艰辛无可想象。现在这样教学生的,少之又少。我等更多的语文老师,不去动手动脑,作为教科书的传声筒,照本宣科,是不费力气的。有时装模作样的,撕碎了别人的文章在题海里打转,距离真的语文教学越来越远。为师懒惰,学生也就只剩下用虚假和编造应付考试了。
刘老师在后记中的几句话,也许是自己对写作的表白,也许是对学生的直接教育:“语文是两只脚走路的动物,第一只脚立足于生活,第二只脚就要超越生活迈向真理。”教人认识天地人性和生死道义,就必须给人开启一双慧眼:有时生活中存在黑暗、肮脏、丑陋与痛苦,但那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看得见,如果我们说得出,我们就有可能超越!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写出来也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
掩卷而思,遥远的惠安,轮廓逐渐清晰起来。黄昏时分,橙色的天空近乎透明,木棉花开花落,依山傍海的村子里,飘逸着古老的茶香。大人们咯咯落落地说着俗世里的悲喜,依然是原汁原味的唐宋音韵;孩子们赤脚走在沙滩上,想着自己的心事任海风吹拂。稍微等一会儿,萤火虫蓄足了能量,开始划出幽蓝的弧线,那该是怎样的一个美好到让人心醉的地方啊!那里的人们悠然闲适,实实在在的,他们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16.文章开头三段写自己忙忙碌碌、不关心其他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4分)
17.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18.作者在文章结尾领悟到的“真正的生活”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把城市生活比作巨大而又高速运转的机器,人陷入其中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和急躁,这种恐惧是对缺少思想的担忧。
B.文中想象学校里各方面参差不齐的孩子叽叽喳喳,不时地惹出是非,流露出作者对学校生活的厌恶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C.真正的语文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文中列举某些教师只做教科书的传声筒,和刘老师的行为形成对比,批评了语文教育的现状。
D.刘老师把语文比喻成两只脚走路的动物,强调了语文教育必须立足于生活、超越生活,并要学会接受黑暗、肮脏等生活内容。
E.文章一边想象远方的人们平和恬淡的生活,一边思考怎么进行真正的语文教学,并在语文教学之中思考应有的生活方式。
参考答案:
16.作者在文章开头写自己的忙忙碌碌,不关心其他地方的人,首先是暗扣了文章的标题“远方”,(1分)把自己忙碌的生活与其他地方人的生活进行对比,(1分)欲扬先抑,(1分)为下文写别的地方人的生活做好铺垫。(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7.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手法,写出了对“交流”的三层思考:(1分)①善于与人交流,就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答“和睦、和平相处”等,亦可以);(1分)②善于与物交流,就可能顺应自然规律;(1分)③善于与“神”交流,对生命的认识就可以达到哲学的高度。(1分)三层思考,层层深入,引人入胜(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8.①不过分追求名利的生活;②兢兢业业地对待工作的生活;③善于交流的生活;④对人生和社会时时有着思考的生活;⑤悠闲而充实的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9.B、D (B项“流露出作者对学校生活的厌恶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有误,是想说刘老师教会孩子们写文章之不易;D项“并要学会接受黑暗、肮脏等生活内容”有误,作者认为“黑暗、肮脏、丑陋与痛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认识它们,“就有可能超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uedu/xiandaiwen/615247.html
相关阅读: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阅读附答案
《一朵自我陶醉的云》阅读附答案
斜塔上的实验阅读答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鄂教版八上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
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