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三只虫草 阅读附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三只虫草 阿来

①海拔三千三百米。寄宿小学校的钟声响了。桑吉从浅丘的顶部回望钟声响起的地方,那两层的曲尺形楼房是他刚刚离开的学校。

②这是五月初始的日子,空气湿润起来。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鼻子里只有冰冻的味道、风中尘土的味道,现在充满了他鼻腔的则是冰雪消融的味道,冻土苏醒的味道,青草发芽的味道。这是高海拔地区迟来的春天的味道。

③第三遍钟声响起来了,这是正式上课的铃声。现在,点名该点到他了。今天是星期三,第一节是数学课,那么点名的就该是娜姆老师。娜姆老师用她甜美的、听上去总是有些羞怯的声音念出了他的名字:“桑吉。”没有回答。娜姆老师提高了声音:“桑吉!”桑吉似乎听到同学们笑起来。娜姆老师又念了一遍:“桑吉!”

④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

⑤此时,桑吉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春天里,淡青色的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⑥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⑦老师不相信。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

⑧“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⑨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父亲和母亲都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而桑吉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过,他知道,姐姐那些花费都是必需的。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

⑩桑吉说:“今年虫草假的时候,我要挣两千元。一千元寄给姐姐,一千元给奶奶看医生!”

?所以,他就打定主意逃学了。所以,他就在这个早上,在上学的钟声响起之前,跑出了学校。

?奔跑中,他重重地摔倒在一摊残雪上,仰身倒地时,胸腔中的器官都振荡了,脑子就像篮球架上的钢圈被敲击过后一

样,嗡嗡作响。桑吉庆幸的是,他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然后,他侧过身,让脸贴着冰凉的雪,这样能让痛楚和脑子里嗡嗡的蜂鸣声平复下来。

?这时,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

(选自《人民文学》第2期,有删改)

19.文章画线语句描写很精彩,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20.主人公桑吉形象非常突出,请概括其特征。(4分)

21.请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2.本文写了桑吉逃学而去挖虫草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参考答案:

19.运用比喻手法(1分),从视觉、触觉等角度(1分),展开联想(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吉在山坡上尽情奔跑的愉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1分)。

20.活泼可爱,聪明好学,热爱自然,体贴懂事,珍视亲情。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四点赋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1.①情节上:既补充交代了小说的环境背景,又为下文揭示桑吉逃学真相作铺垫。②人物上:有助于刻画体贴懂事、珍视亲情的桑吉形象。③主题上:有利于揭示小说深层的社会矛盾。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2.①湿润空气、山坡景色:对自然美景的赞美;②学校上课画面:对和谐师生关系的赞美;③牧民生活状态:对简单处理特殊问题(“高海拔地区迟来的春天”)做法的厌弃。④虫草、桑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赋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yuedu/xiandaiwen/846620.html

相关阅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
《母亲的纯净水》阅读附答案
小溪流的歌阅读答案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