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0-8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早期教育热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持续了30多年。在国内,各种各样的实验和观点也很多。但是,在各种做法和实验中有没有误区?拔苗助长和掠夺式开发对孩子的幸福一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科学对待早期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儿童早期教育有关问题座谈会上,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幼教的同志和来自北京市、天津市幼儿园的园长。
座谈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人才培养要从幼儿抓起,要把早期教育提到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发展知识经济、提高民族素质,必然要重视教育、重视作为整个教育基础的婴幼儿教育。
近几十年来,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说明了早期经验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这些成果主要有:在脑科学方面,证明早期经验能改变脑的生化形态与结构、早期抚养方式对婴幼儿情绪与行为的正常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早期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与社会效益研究表明,早期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个体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专家们一致认为,早期教育是提高义务教育效益、消除贫困(包括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的社会系统工程中重要的一环。
一、通过训练可以让孩子学会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是他们在这一年龄阶段应该去学习的东西,潜能开发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搞掠夺式开发。
专家们提出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婴幼儿学习潜能的开发问题。“早期教育热”在世界范围内已持续了30年。早期教育热久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发现婴幼儿具有以往人们没有估计到的巨大的学习潜力。例如4个月的婴儿可以形成“3”的数量概念,1岁多的孩子可以学会用打字机阅读和打字,2岁多的孩子可以认识数百个乃至上千个汉字等等。怎样看待这些实验成果?怎样合理地利用婴幼儿的学习潜能呢?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当用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与合理利用婴幼儿的学习潜能。婴幼儿确实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通过训练可以学会许多过去人们认为他们不可能学会的东西。但是,通过训练(这种训练往往是密集型的)可以让他们学会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是他们在这一年龄阶段应该去学习的东西。应当考虑到这样一些问题:
(1)当婴幼儿在学习这些东西的同时,他们是否在以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作为代价?这种强化训练是有益于婴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还是无益甚至有害于他们的发展?(2)这种人为的强化训练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是否有必要放在目前来进行?在现阶段进行这种训练的效果,相对于把这种学习安排在以后适当的阶段来进行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我们并不反对研究如何科学地利用婴幼儿巨大的学习潜能来更好地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但是反对盲目的“拔苗助长”做法,反对置对婴幼儿长远发展可能造成的消极甚至有害的影响于不顾的“掠夺式开发”。在教育问题上,“有效性”并不意味着“科学性”。教育上的科学性既要考虑“有效性”,但同时还要考虑“妥当性”与“必要性”。以婴儿识字为例,确实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使两三岁的孩子认识上千个字。但是文字并不是“物”,它是符号,代表着一定的事物,具有一定的意义。婴儿由于年龄小,缺乏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文字意义的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往往是把文字当作“物”来认识的,并不具备符号的功能。而且这种识字训练是需要不断强化的,一旦强化停止,婴儿很快就会忘记过去已经认识的字。而且大量的时间如果用于识字训练,婴幼儿进行其它活动,例如身体活动、与人交往的游戏活动等的时间必然减少。
应当把婴幼儿时期的发展与教育放在人的终身发展过程中去考虑,要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用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合理利用婴幼儿的学习潜能。
二、最常见的误区是:理论上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而在实践中又把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和学业知识传授,津津乐道于幼儿能识多少字、算小学几年级的算术,而不考虑孩子是越学越爱学,还是越学越厌学。
专家们指出,要用辨证的、整体的观点看待早期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近年来,公众对儿童早期教育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各种力量都纷纷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投身于早期教育“市场”。这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也难免鱼目混珠,造成一些错误的导向。最常见的误区就是理论上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而在实践中又把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和学业知识传授。这是对早期教育狭隘化、片面化的认识,也是一种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认识。
123下一页阅读全文
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确实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目的和内容,但是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它不是早期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
“早期智力开发”一度成为早期教育的同义语,读、写、算训练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对各种早期教育方案效果的追踪研究表明,早期教育中学业知识传授和读写算训练的后效往往是短期的(大约可以持续到小学4年级左右),真正体现早期教育价值、使它成为人一生良好发展之基础的因素是其间形成的学习动机、态度(佩里/High Scope报告)。
有的专家认为,早期智力开发这一提法本身就有欠科学,值得商榷。“智力开发”一词似乎意味着人的智力像一片预先已经成熟、固定的矿藏,只等待着人们去把它挖掘出来。而生理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即便是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大脑,其结构和功能也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的。人的智力更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是一种不断发展、完善且无法估计其限度的人类能力。因此,“开发”一词带有“先天决定论”的色彩,不能确切地表达当前人们对教育与儿童发展关系的正确认识。
第二,不能把提前进行学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等同于早期智力发展教育。
不可否认,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本身就蕴涵着智力的价值。但这不等于说任何知识用任何方法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都必然会促进其智力发展。那些不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学业知识,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终会因缺乏经验难以理解而不具有促进智力发展的意义。甚至还会给儿童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从而造成一种美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凯茨所谓的“习得性愚蠢”--对学习的无能感和由此产生的自信心丧失。可见以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代价去换取眼前可见的所谓“早期教育成就”,实在是太得不偿失了!
遗憾的是,我国目前不少人对此缺乏认识,仍津津乐道于幼儿能识多少字、算小学几年级的算术,而不考虑孩子是越学越爱学,还是越学越厌学!按照国际21世纪委员会的观点,判断“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是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早期教育在本质上应当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婴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早期教育要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但是也不能忽视人的其它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专家们简要地介绍了世界一些国家近年来的幼教改革思路。指出,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时代。这种整体素质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品质”: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差异,要为儿童提供有利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学习经验,要把学习理解为一种创造性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同时也强调,幼儿是通过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的交互作用获得认识和发展的,而主动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专家们认为,幼儿期是人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想象力和创造性十分活跃的时期,只要能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儿童的探索和想象,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就可以保持和发扬下来,否则便会很快消失。
专家们还指出,恰恰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等方面,我国儿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发展缺失。我国90年代开展的《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研究》、《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以及其它多项研究的结果都表明了这一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智育第一”,“升学第一”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高考指挥棒”层层指挥,最后已经指挥到了幼儿教育。强迫学习、强行灌输,不仅压抑了孩子的求知欲、降低了自信心,而且养成了消极被动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种状况如不迅速解决,是很难培养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重任的优秀人才的。
123下一页阅读全文
专家们还就目前幼儿教育中的“早期阅读”、“双语教育”等热点问题发表了意见。有的专家认为,语言学习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接触图书,可以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对图画、符号和文字意义的推测和理解。但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其内涵比早期识字丰富得多。幼儿不应该是先学识字后学阅读,而应该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建构文字符号的意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识字。尽管儿童可以把汉字当作一个图形来感知和记忆,但脱离语言情景的、独立的、集中的、缺乏经验支持和意义理解的识字是违反幼儿的学习心理原则的,其远期效果也是不好的。
有的专家则指出,和幼儿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一样,识字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儿童“能”和“不能”的问题,而是“该”和“不该”、“有”和“没有”相应条件的问题。既然全国半数幼儿不能接受较正规的学前教育,既然小学与幼儿园在识字教学上没有相应的衔接措施,既然幼儿教师没有受过识字教学的专门训练,那么幼儿教育阶段就没有必要刻意去做小学期间可能会事半功倍的事。幼儿阶段有更为重要的事可做,发展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丰富作为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基础的生活经验,其意义不见得小于识字教学。
有的专家认为,评价识字或任何一种内容的学习效果都不能只从单方面来看,要用整体、全面、长远的观点去评价。幼儿识字的问题,小规模实验可以,大面积推广一定要慎重,更不可对识字量做硬性规定。
专家们认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幼儿学习外语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学会的,需要一个像学习母语那样的语言环境。幼儿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学习外语。如何为幼儿创造一个尽量自然的学习双语的生态环境,是考虑“双语教育”问题时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婴幼儿是“人”不是动物,不能用对待动物的办法来对待婴幼儿,不能用机械训练的办法来训练他们,如果早期知识技能训练反而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这是教育上最大的失败。
专家们谈到,在早期教育实践中需要明确的还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待婴幼儿的问题,是把他们当作动物来训练,还是把他们当作具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发展特点的“人”来对待;二是早期教育是面对少数天才儿童的“英才教育”还是面对每一个儿童(包括残障儿童)的全民素质教育。前一个问题关系到早期教育的方法问题,后一个问题关系到早期教育的对象问题。
科学研究的成果虽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而且确实通过强化训练的办法可以让婴幼儿认字识数、吟诵古诗词,但是婴幼儿是“人”不是动物,不能用对待动物的办法来对待婴幼儿,不能用机械训练的办法来训练他们。婴幼儿年龄虽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需要、兴趣,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法不同于成人。因此不能把成人的想法、愿望强加给孩子,应当给孩子以选择的自由、想象与创造的自由。孩子天生就有求知的欲望,2岁半的孩子就爱问“为什么”,提出问题是思维的灵魂。如果成人鼓励幼儿提问,那么孩子的求知欲就能够保持并得到发展,相反则会受到压抑。婴幼儿缺乏知识经验,成人确实应当教给他们知识经验,但必须是在不破坏他们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如果通过早期知识技能训练,反而使幼儿丧失对于学习的兴趣,那么这是教育上最大的失败。早期教育应当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与创造的兴趣而不是去扼杀这种兴趣,科学的早期教育必须是尊重儿童(包括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需要、发展特点)的教育。
专家们还指出,早期教育不是仅仅面对少数天才儿童的“英才教育”,而是面向每一个儿童(包括残障儿童)的全民素质教育,应当把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看作是每一个儿童应当拥有的权利。早期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早期教育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全民性。
四、如何推动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
专家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早期教育的科学研究
早期教育涉及到婴幼儿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科学的早期教育要以早期教育的科学研究为基础。从目前我们国内的情况来看,早期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还有待加强,需要加强婴幼儿教育科研队伍的建设。
(二)加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建设
专家们建议,今后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把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的学历要求提高到大专水平,提高师资培训课程的质量,加强幼教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政府可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报考幼儿教育专业,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投身幼儿教育事业。
(三)普及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目前广大家长都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少生优生”已成为广大家长的普遍心态。但是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普及程度还不够,早期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现象非常严重。以婴幼儿及其父母为对象的图书、音像产品数量虽不少,但真正高质量的产品并不多,鱼目混珠的现象也非常突出。要改变这些现象,必须加强早期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工作的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刊物等现代传媒的影响,建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帮助广大家长掌握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与技能。
(四)关注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儿童的早期教育
我国相当部分婴幼儿生活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很难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许多先天条件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儿童因得不到良好的、适时的早期教育而失去成才机会,这是智力自然资源的浪费。专家们建议,应当充分利用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媒介,建立“空中幼儿学校”,编制优秀的电视教育节目,把高质量的早期教育送到他们身边去,对他们进行补偿教育。
123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0392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