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妈妈”遭遇育儿难题
最近,阿颖正在读一本由德国教育专家编写的《游戏中的科学》和《2~3岁幼儿绘画》。谈起育儿,她用专家的口吻说:“孩子出生后前三个月是视觉敏感期,两到三岁则是开发右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段,所以,我们打算从现在开始教孩子学画画。”
和很多新生儿一样,她的儿子小知平刚出生时也得了黄疸,来到这个世界的头两天就要和妈妈分开。这让阿颖十分痛心。更让她郁闷的是,到了出院时间,医院还要求小知平继续留院观察,并且警告说“否则会影响智力”。阿颖却对此不以为然:“书上说了,新生儿黄疸分很多种,我认为我儿子只是母乳性黄疸,应该不用再住院。”她千方百计找到了市儿童医院的几名专家,请他们来作判断。结果,专家的意见和阿颖的想法一样:“孩子是母乳性黄疸,可以出院回家!”
独生妈妈:阿颖,1979年出生,现任市场营销经理,儿子两岁。(阿颖供图)
在孩子的喂养问题上,两代人之间也有过分歧。因为阿颖和丈夫身材都不高大,小知平的身高体重最初落后于同龄宝宝。阿颖就坚持要儿子每天喝500~600毫升牛奶,但这却引起父亲强烈反对,“小孩子怎么能光喝牛奶,得多吃米饭才长得快!”阿颖再次请医生“出马”,同时结合书上知识给妈妈讲解,力图让她来做爸爸的思想工作。在母女俩的合力“进攻”下,做外公的最终只能让步。现在,知平的各项身体指标逐渐追上了同龄孩子,并且一岁就自己学会走路,不到两岁就能背唐诗。
准妈妈上网找育儿信息
26岁的小科说她从小就很怕痛。而三个月后,她便要进产房生孩子了,并且打算采用自然分娩。“我是担心过生孩子会很痛,”小科坦率地说,但学法律出身的她紧接着分析道,“恐惧是由无知和紧张带来的。如果因为看过一些所谓的分娩纪录片,见到她们在里面大喊大叫就以为生孩子很恐怖,那是很傻的。我现在知道了整个科学的分娩过程,练习过怎样呼吸和用力,所以我不害怕。”
独生准妈妈:小科,1980年出生,记者,怀孕7个月。(信息时报/图;巢晓/摄)
小科来自宁波,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江南美女。现在很多年轻母亲一生完孩子就急着展开“塑身大计”,但小科却没怎么考虑这一点。她决定要给孩子喂母乳,能坚持多久就喂多久,“虽然喂母乳身材会不容易恢复,但我就是因为小时候没吃母乳,免疫力比较差,我不能让孩子将来也像我一样。”她想了想,平静而自信地说,“我生完孩子也才26岁,身材不容易走样的,呵呵。”
眼前家中有三个老人,对新生孩子的照料肯定不成问题。但小科心里很清楚:多数事情其实还是要靠自己。早前学到的知识、身边朋友的经验都告诉她,老一辈的一些观念已经过时了。“例如他们认为坐月子不能洗头,这已经证明了是错误的。”小科说,她发现怀孕后就立即开始看书,还经常上网了解最新的育儿信息,到论坛里和其他新妈妈和准妈妈请教。除此之外,小科还在积极学习怎样当一个好厨师??虽然大学毕业后嫁到广州来那时,她连饭也还不会做。
掉泪之后找到做妈妈的感觉
Lily在怀孕时就预习了不少育儿知识。但当她经历了近5个小时的艰难挣扎,一连喝了三罐“红牛”才把孩子生下来时,Lily却惊慌失措。“你自己看,这是男孩还是女孩?”医生把新生宝宝送到Lily面前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呀!”面对着“血淋淋”的亲生女儿,Lily吓得尖叫起来。
独生妈妈:Lily,1979年出生,时装店营业员,女儿3岁。(信息时报/图;巢晓/摄)
虽然Lily是独生女,但母亲身体不好、父亲还要工作,加上对请保姆没有信心,所以她从一开始就自己一手一脚地带孩子。一周后出院回家,Lily在照料女儿时险象环生。“有一次洗澡,我一下子没抱稳,她整个人都滑进水里去了,幸好能马上‘捞’回来。”“有一天刚把她放下睡觉,我转过身拿点东西,一回头就发现她不见了。原来,她掉床底下去了。”说起这些乌龙事,Lily像个孩子一样掩着嘴笑了起来。但Lily很快找到做妈妈的感觉。
Lily说自己以前一受委屈就哭,可现在,即使每晚九点多才下班回到家、丈夫又经常出差不在身边,她也不会轻易掉眼泪。Lily生孩子时不过24岁,三年之后,如今的她已经很具备母亲风范,“看着女儿,我就会告诉自己,当了妈妈的女人更加要靠自己”。
专家观点
职业女性育儿知识缺乏
有专家指出,独生女妈妈大多是工作繁忙的职业女性,如果仅靠自己去了解各种养育孩子的知识,负担必定很大。而实际上,以计生部门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为独生一代提供更多便利。
“看着孩子真的生出来了,很多新妈妈都觉得‘好惊’:我该怎么做?”越秀区人口和计生局副局长麦碧环说,除了少数再婚夫妻,现在的新婚夫妇一般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对怀孕、养胎和育儿等方面的信息有很大需求。为此,在传统的新婚课、怀孕课和育儿课之外,越秀区人口和计生局增设了“怀孕早准备”、“胎教和早教”、“育儿新概念”等新式课程,由辖区内居民自愿参加,从一开始深受年轻父母的欢迎。例如两个月举办一次的“育儿新概念”班,能容纳近两百人的教室几乎每次都爆满,不少年轻夫妇还带着老爸老妈一起来上课。麦碧环说,他们正在考虑增加课时,以满足更多家庭的需求。
适应之后她们很能吃苦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著名儿科专家于力表示,从她接触的病例和咨询来看,独生女妈妈一开始比较缺乏照顾新生儿的基本常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她们将慢慢变得很能吃苦。另外,由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她们的学习、接受能力比较强,因此对护理常识能很快上手。
于力说,她曾接诊过一个患了湿疹的新生男孩。当时,男孩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都赶到医院来了,两家老人还为孩子不该吃什么而吵起来。做妈妈的本来就不懂,现在被两边老人这么一“夹击”,就更加没了主意。考虑了一会儿,她决定“一切听医生的”,而孩子也很快恢复了健康。于力说,后来,这位独生女妈妈每半个月就来找她一次,不断学到许多育儿知识,慢慢成为一个有经验的母亲。
自信好学容易“书本至上”
中山大学性别研究中心主任鲁英教授说:“她们都很独立,很自信。”
但鲁英认为:“自信是好事,但我认为她们不可过分自信。”因为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独生子女充分自信的性格。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独生女妈妈有一种“书本至上”的观念,把上一代的意见都看作“老皇历”,事事倾向于以现代书本知识为准,这就很容易犯“拿来主义”的错误。鲁英说,只有结合了自信、现代知识和过来人的经验,养育孩子这件大事才能做得更好。(吴斌、黎咏芝、巢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1060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