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可能会觉得孩子突然在一段时期内对秩序感到是分敏感,所有事情都要求有“指定程序”,这正常吗?其实,2-4岁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家长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孩子。
椅子一定要放回原来的地方,毛巾要挂在原来的位置上不能变,出门要按程序和常规的路线,穿衣服、换裤子、穿鞋子、戴帽子都有“指定程序”……如果家里 2~4岁的孩子忽然变成小管家和小警察,严谨勤奋地忙着维持家里物品的秩序和做事程序,一旦家长破坏秩序和程序就会引起孩子的哭闹和反抗,这些“信号”都在提醒家长,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
留心秩序敏感期的“信号”
2岁3个月的朵朵突然变得很执拗,比如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妈妈急忙拿来纸巾擦,她却大叫要毛巾擦,爸爸拿了热热的洗脸毛巾来,她又哭着说要干毛巾擦。早上,爸爸给她冲好奶拿来,朵朵看到却大哭:“我要妈妈冲!”无休止的哭闹让爸妈火冒三丈,但朵朵不依不饶,直到爸爸真的把奶倒掉,妈妈重新冲了奶她才破涕为笑。
全国妇联“心系好儿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网创始人之一陈梅芳解释说,一般而言,孩子从出生到两岁,随着认知的发展,言语以及行为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积累,秩序敏感期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出现。
“2~4岁是宝宝秩序敏感期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在建构内在秩序的同时,对于外在的秩序也非常敏感,一般会对场所、顺序、所有物、约定和习惯等方面有要求。”启明教育集团教研中心主任、启明国风双语幼儿园园长朱葵花补充说,如果孩子突然无理取闹,哭喊着“不是这样,应该那样”的时候,家长有必要停下来想一想,今天的情况与平时有什么不同:这是陌生的场所?是时间紧自己做事情匆忙顺序与平时不一样?家里面是不是物品更换了地方?没有经过宝宝同意整理了他的玩具?如果孩子的哭闹是因为这些原因,说明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了。
秩序是生命的需要
为什么幼儿会突然对秩序如此敏感?
“秩序是生命的需要,处于敏感期的孩子获得秩序感的满足时,会感觉安全和快乐,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朱葵花说,如果孩子能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也会将物品摆放有序,做事条理清楚,这些都是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习惯。
在陈梅芳看来,秩序敏感期也是孩子思维、自我意识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在秩序感上的敏感表现,是孩子认识客观事物以及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的外化,孩子通过“我要做”、“我要自己做”、“我不”来表达对环境的认识、对事物的理解以及自我的态度。
家长也要秩序化
非要让已经搅碎的鸡蛋恢复原样自己重新搅一遍,面对“较真”的宝宝,家长常常感到很无奈,要么顺从了宝宝的意愿,要么“威逼利诱”让孩子遵从。
“秩序敏感期往往是和执拗期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常常让家长感到无奈。”北京市朝阳区孙瑞雪至尊宝宝幼儿园园长唐双环说,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是首要的,家长所要做的就是:一是放慢速度,耐心观察和倾听孩子;二是成人自身也要秩序化。
陈梅芳说,如果家长能给孩子积极的理解和适当的满足,首先会帮助孩子缓解成长焦虑,让孩子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将来会比较乐观、热情、积极。其次是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等,这对孩子未来了解规则、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非常重要。
敏感期表现别“镇压”
孩子秩序感太强,家长该怎么办?
陈梅芳指出,所谓孩子秩序感太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敏感期时间长,比如4岁以后还很“执拗”,二是秩序感近乎苛刻,事物的位置和做事程序要求严谨。家长对这些情况要引起重视,可从几个方面调整。首先是检查父母和教养人有没有做事过于追求完美、对环境整洁要求过高的情况,如果有,要适当调整。其次是关注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加强他和同龄孩子的交往及户外活动,促进孩子对不同环境、不同人的不同秩序的认识。
朱葵花认为,尊重理解孩子,这是最重要的,每个孩子对秩序的需求不同,对外界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有的家长误将孩子敏感期的表现,当成是孩子无理取闹,当孩子有敏感期行为表现时,错误地认为要趁着这个机会扳一扳孩子的倔脾气,采取的方式是“镇压”,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孩子规则的建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1497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