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孩子给你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当这种情形发生,想想如何运用以下原则:
一、说一遍。
二、转身。
三、走开。
如何使用这个原则呢?举例来说。
在商场里,孩子想吃麦当劳,而你没有那么多钱。于是他大发脾气,让你非常难堪。你该怎么办呢?
“马克,我们不吃麦当劳。”然后你转身走开。
“可是,莱曼博士,你先等一下,”有些读者会说了,“你的意思不会是把一个六岁的孩子单独留在商场吧?怎么能就这么一走了之呢?”
说得是,不过答案马上揭晓。孩子其实并不希望你离开。他是不会等你走很远的。他不过是想对你开战,并且得胜。
一旦他看着你的背影越走越远,都快消失在人群中的时候,他会突然觉得发脾气似乎没那么好玩了。输赢不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赶紧找到妈妈跟着她——妈妈是他的安全地带。
又比如,你看见三岁的儿子故意撞倒刚学会走路的一岁半的妹妹。你生气吗?当然。这样做太恶劣了,你怎么能姑息?更不用说他把一岁半的卡罗琳都弄哭了。
不过,你得先深吸一口气,在脑子里把你的策略梳理一遍。然后你把安迪叫过来。
“安迪,你今天是不是需要关注?如果你想要人抱抱你,说就是了。你只需要走过来说让我抱抱你。用不着推你的妹妹。这种行为是不能容忍的。”
直截了当地指出孩子的行为目的,他就不会觉得这么做很好玩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明白你已经对事实的真相以及他的目的了如指掌。掌握局面的是你,而不是他。下次他就没有理由再这么干了。
再比方说,你晚饭准备做鸡肉——又是鸡肉,于是青春期的女儿没好气地对你说她讨厌吃鸡(尽管一个星期以前她还要求吃来着)。等到她要去米兰达家里“学习”的时候,你发话了:“今天不能去米兰达家。”然后转身走进另外一个房间,开始叠衣服。
和那个想要饼干和牛奶的四岁孩子一样,你十四岁的女儿也会跟在你身后。“为什么不能去米兰达家?你不是每周二都送我去的吗?”
“今天不能去,因为我不喜欢你先前那样对我讲话。”
你转身走开了。不论她怎么乞求,怎么发脾气,怎么道歉,你都不会送她去米兰达家。她得向米兰达解释为什么去不了。当然,她对事实的描述可能与你的角度大为不同,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你已经表明了你的立场,下次她说话之前得好好想清楚再开口了。
如果你想让孩子把你的话当一回事,那么只说一遍,就一遍。要是你说了不止一遍,你就等于在说:“我觉得你很笨,说一遍你是搞不明白的,所以我得再说一遍。”这是尊重孩子的行为吗?
如果你想让孩子把你的话当一回事,那么只说一遍,就一遍。要是你说了不止一遍,你就等于在说:“我觉得你很笨,说一遍你是搞不明白的,所以我得再说一遍。”
一旦把话说完,你就转过身去。等着你的话引起孩子的注意。不用斜眼偷看孩子是不是照你的话去做了。顶嘴也没用,争辩也没用。该说的你已经平静地说完了,不用再多说什么。然后走开,去忙别的。
孩子会生气吗?会震惊吗?会困惑吗?你会有几天激烈的内心斗争吗?嗯,会的!
不过我想问问你:每次和孩子发生冲突之后,你是什么感觉?生气?难过?内疚?你是否先冲孩子大吼一通,接下来又为此而自责不已?你是否总是想着“我本来应该这样,我本来应该那样”?你是否苦苦寻求让孩子高兴的法子,就像迷宫里的鸽子那样,为了得到奖赏而跑得晕头转向?你真的想这样生活下去吗?
如果你在十六岁的儿子床下发现一本《花花公子》杂志,你会怎么办?如果你两岁的女儿坐在超市购物车里照着你的肚子踢了一脚,你会怎么办?(有一次我在餐馆被一个小孩踢了一脚,可我根本不认识他。想想他的家长会有多尴尬吧。)
如果你的半大小子喜怒无常,前一分钟说“我恨你”,后一分钟又说“我爱你”,你会怎么应对?如果校长打来电话,说你那总爱寻求刺激的儿子这次做得太过火了点,你又会怎么处理?
什么才是正常的(到底正常存在吗?),你又该期待什么?你应该重视什么,忽略什么?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将讨论对所有父母来说最为重要的三件事:态度、行为、品格。
记住,孩子们就像鸽子一样,得花点力气才能得到奖励。因为他们是习惯动物,所以对他们需要前后一致,始终如一,否则他们就会迷失方向。另外,他们还必须明白,要是他们在迷宫里乱跑一气,可别指望最后还能得到奖励。
假设你和我在一起生活一个月,各自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我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那么一个月后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一团糟!我们会因为顶撞老板而保不住饭碗。朋友们会对我们说:“去你的吧!”没准我们还会被人在高速公路上开枪打死。
现在的孩子需要引导。他们需要承担责任,需要有人教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或者不作为)负责。否则,他们的生活会失去控制。
有一次,我和女儿在机场看到有一对三岁的双胞胎正在你一拳、我一脚地互相攻击。而他们的妈妈在干什么呢?接电话。他们的爸爸在干什么呢?看报纸。我跟女儿开玩笑说:“你老爸就指着这样的小孩发财了。”
家长们,是时候了,该挺起腰板拿出家长的样子来了。必须让孩子知道你是认真的——你会言出必行。不要顶撞你,否则会有立竿见影的后果,而且你不会为言辞所动。
批评者们会说:“这样难道不会让孩子觉得难过、内疚吗?”我正希望如此!生活中适当的内疚感很有必要。而一时感觉难过则会让他们以后更好过。
你就等着瞧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3777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