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来到绵竹震区,正值孩子们下课,他们冲出活动板房,大部分孩子活泼开朗。稚嫩的脸上几乎看不到地震的阴云,但一位老师说,很多时候,在笑容背后,孩子心中的伤口仍未痊愈。
“有些孩子一上课就不能集中注意力。”老师说,这些孩子对声音特别敏感,一点声响,就能让他们提高警惕。老师给记者举例说,活动板房里的灭火器被撞倒了,学生就大喊“爆炸了”,所有的孩子都跑出了教室。老师说,孩子的恐惧至今仍未消除。
“孩子所处的安全世界,因灾难而遭受破坏,这会让他们马上感到没有安全感。”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说,而孩子又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他们对亲人的依赖性很强,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人的恐惧、不安和悲痛传递给孩子,也会让他们感到紧张、压抑,这种负面的心理影响持续的时间也会比成人更长一些。
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因此,地震后,很多孩子对楼房等建筑物都会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有的孩子对黑夜过度的害怕;害怕离开亲人,拒绝与其他人接触;出现攻击行为、不服从、易怒、情绪变化反复无常,上课时疲劳、爱打瞌睡等。
震后的3—6个月,是心理重建的黄金时间。现在虽然已经过了黄金期,但心理干预仍要持续。首先,成人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行为,要及时调整情绪;其次,亲人要鼓励、倾听孩子说出害怕的感受,反复向孩子承诺爱他、照顾他;再次,为失去父母的孩子找到一个长期陪伴者;最后,可用游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多给他们一些玩具,或进行身体接触的游戏;或可安排团体活动,重建他们的自信,消除内心的抑郁和惊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4542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