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爸爸妈妈们和宝宝在说话时,你们知道自己在使用身体语言吗?你们又是否知道你们的那些无声的身体语言,有时候甚至比言语的能量还大。你们会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和宝宝沟通吗?
身体语言要与你说的话保持一致——表明你的态度
1岁之后的宝宝,会爬了,会走了,甚至会跑了,这些运动技能的发展扩大了宝宝的探索空间,同时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评价也多了起来——当然有时是批评,有时是表扬。这时,你的身体语言要与你想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含义要明确。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含糊的身体语言会让宝宝误解。比如,有一天宝宝突然打了你一下,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行为。你会有怎样的反应?你有些不高兴,也有些意外,“这小子,居然会打人了,劲还真大”,“你再打妈妈,妈妈就打你”,然后你假假地拍了一下宝宝的屁股。你知道,当时你的表情是怎样的?有一点点责备,但也有点兴奋,眼睛甚至有点发亮。结果,这个态度不明的表情,在宝宝看来,意思是妈妈在肯定我的行为,鼓励我再来一次,这是个不错的游戏。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表情严肃,简简单单地告诉宝宝“不能打人,打人会让妈妈难受”。虽然宝宝不能完全领会妈妈说的意思,但他能从你的表情里判断出这个行为会引起妈妈不好的感受。(请注意,这并不是鼓励你用大惊小怪、惊慌失措的表情制止他)。
同样,当宝宝自发完成一个动作时,比如舀起一勺饭喂到嘴巴里,把玩具捡起来放到玩具箱里,妈妈可以摸摸宝宝的小脑袋,给他一个甜蜜的亲吻。宝宝能从妈妈愉悦的表情、亲昵的动作中知道这么做是正确的,受到了妈妈的赞许,今后他会更多地这么做。这甚至比你用语言表扬他“宝宝真棒”更能让宝宝感到高兴。
TIPS
心理学研究说,这不是小题大作
在宝宝3岁之前,如果妈妈总是及时对宝宝的行为、感受作出正确、清晰的反应,那么宝宝就能逐渐明白什么样的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是喜欢还是讨厌。久而久之,他就可以预计别人会出现怎样的反应,那么相应地他就知道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期的。这可是宝宝社会化发展的基石。
要有意识地增加目光交流——向宝宝“示好”
还记得宝宝在刚出生的那几个月,不管是睡着了,还是躺在你怀里吃奶,你都会充满爱意地望着他,不过,当宝宝慢慢长大时,你还会这么做吗?你还和宝宝有频繁的目光接触吗?
温柔的注视是给予安全感。
一旦宝宝会走了,他和妈妈,和家里所有人的关系都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回想躺在床上的宝宝,他只能用哭声、哼哼声把你叫过来,不过现在,他可以自己走过来找你,然后再走开一下。宝宝和妈妈是如何保持联系呢?目光接触。从心理学来说,与妈妈的目光接触是为了消除空间上的距离。
在小区的游乐场,宝宝走出去几步,又回过头来望着妈妈,这时候妈妈用肯定的目光回应他,并点点头。于是宝宝继续往前走,去研究一下哥哥姐姐玩的滑梯。这是我们都熟悉的场景,宝宝其实在试探“我能走多远”,但他又不确定往前走是否安全,所以他要回头找妈妈,妈妈的及时回应能让他知道妈妈一直在关注他,“宝宝在妈妈视野范围之内”,让他获得安全感。
温柔的注视是接纳。
2岁前后,妈妈和宝宝之间的冲突增加了,此时,妈妈的“目光表现”显得尤为重要。当宝宝不合作时,其实他心里也是有些害怕和不安的。如果妈妈眉头紧锁,用责备、恼怒的目光注视宝宝,或者不直接看宝宝——回避宝宝的目光,如此消极的目光会让宝宝感到更大的不安,反而激起他的反感和反抗。相反,如果妈妈改用柔和的目光,宝宝读到的是温和、接纳的信号,宝宝消除了心中的不安,取得宝宝的合作会更容易一些。
温柔的注视是尊重。
妈妈常常不明白,为什么宝宝跑过来对自己说话时,总是要先叫一连串的“妈妈,妈妈”。这是因为,宝宝希望你看着他,听他说话。大人之间沟通时,不总是面对面,眼睛对视着吗?只有看着宝宝,宝宝才认为你在听。如果妈妈一边做着别的事情,一边漫不经心地回应,会给宝宝造成一种不被重视的挫折感,甚至让宝宝感到愤怒。表达和交流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也更容易让宝宝反抗父母提出的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宝宝在外面走着走着,突然要妈妈抱,那是因为他想看着妈妈的眼睛,只有妈妈抱着他,他才觉得自己说的话,妈妈听到了。
早教专家提示: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如果仔细观察幼儿园老师是如何与孩子说话的,你会发现,老师们都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蹲下来,和孩子一般高,表示你乐意倾听他,而孩子也会从中感到尊重。
在对宝宝提要求时,少说多做——用行动来示范
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宝宝将玩具铺了一地,妈妈要宝宝自己将玩具都收进盒子,此时如果妈妈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地上的玩具,不耐烦地说:“快点把这些都收起来,你看家里乱成什么样了!”宝宝会是什么反应呢——害怕,觉得自己犯了错,不知所措。妈妈居高临下的姿态给宝宝造成一种强势的感觉,宝宝根本就不会听。而且,即使宝宝听从了妈妈的命令,心里也会感到委屈、不愿意,这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命令性的教导方式往往给宝宝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要么因为胆小而屈服,要么反抗父母的要求。
那如果妈妈换种方式与宝宝沟通,效果又会如何呢?首先,妈妈蹲下来,和宝宝保持平视,宝宝就不会感到有种被威胁的感觉了;然后一边说“我们一起把玩具收好,让家里更整洁些”,一边捡起一件玩具放进盒子里。宝宝看到妈妈这么做了,也会跟着模仿妈妈的动作,把玩具收进盒子。
有时候,在要求宝宝做某件事时,我们真的说的太多,做的太少。动作配合着语言为宝宝示范,这样的效果比单纯的语言指令要好,原因很简单,因为宝宝一时间不明白你说的具体指什么,“把玩具收起来”,怎么做才是收起来呢,你做给宝宝看了,他就明白了。同时,和语言比起来,动作更中立,不像语言有那么明显的倾向性,更能避免宝宝的反感。
教育学家总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其实这种榜样的力量是落实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各种行为来学习如何生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5730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