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来,我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定期开设过几十场“亲子关系训练”课程,也应邀在全国各地为成千上万位来自各行各业的父母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做过有关“亲子关系”的演讲。演讲课程里的很多内容会随着所遇父母孩子的不同、所遇环境的不同、所进行的互动的不同而有思路的变化、话题的延展、即兴的发挥、故事的升级、风格的演变、版本的翻新。
可是,有这样一个话题,却是每次课程上,我必然要坚持与父母们探讨的: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们都希望真正地帮助到孩子,但“帮助”不当,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绑缚”,这之间的界限如何把握呢?
每次,关于这个主题的学习,的确会成为一份给父母、孩子的珍贵礼物——通过学习,父母们能很好地觉察自己行为和效果。
什么是真正地帮助孩子?作为父母,我们每说一句话的时候有可能是让孩子增加力量——帮助到孩子,但也有可能是让孩子减少力量——把孩子绑缚住。
生活中,有些话、有些规条、有些想法,是绑缚性的,父母们说出来时心里想的是为孩子好,但事实上却有可能就把孩子的手和脚乃至心和感觉都捆绑住了。像很多根无形的绳索——不让孩子看,不让孩子说,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去感觉,不允许孩子表达伤心、难过等情绪……这些渐渐地把孩子的身心越缚越紧。父母们在说这些绑缚性话语的时候,因为是无形的绳索,不易看见、不易觉察。
我们想象一下某一个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方式。
父母喜欢这样表达对孩子的“帮助”:孩子啊,你必须这样,你必须那样,你不要这样,你不要那样,你要听我的,我是为你好……这些话语的背后往往隐含了绑缚的模式,而这些话语在孩子身上究竟会呈现出怎样的结果呢?我们看一看。
孩子从小,是不断地听着父母重复着这样的话语长大的:
孩子好奇地东张西望,父母会说:孩子,不要乱看!妈妈让你看这个,其他的不要看啊,听妈的话就是好孩子。
孩子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父母会说:乖,不要乱说话啊,大人说话别乱插嘴。你要听妈妈的话,按妈妈说的做,妈妈喜欢乖孩子。
孩子想做家务,父母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啥都有了,这些事别做,妈都替你做了。洗碗、扫地,都别做,这些事情妈妈来代劳了。听话,你只要好好学习,什么都有了。
孩子要交朋友,父母变色:不要跟学习不好的人来往。要听话,你长这么大了,要自重,别乱交朋友。现在坏人多,妈走过弯路,妈不想让你出门。
孩子要去爬山,父母很是担忧:不要去爬山,爬山会有危险的。尤其现在外面的社会那么复杂,在家里不要出去。
孩子考大学填报志愿,父母急着插手:报一个你喜欢的专业吧,有时候找不到工作。妈是知道的,你得报一个好找工作的、有前途的。你知道我是为你好,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有经验,妈是为你好,真的,以后长大你就知道了。现在你不开心没关系,长大你就知道了,你要报这个我想让你报的专业。
孩子大学毕业,要找工作了,找了半年找不到,父母看不下去了:你说我怎么养了这么一个笨蛋孩子,到现在了工作找不着。你都二十几岁了,还在家里头,我们工资也不高,怎么养活你?我们将来总要比你先走一步的,你那么大了,总要自己独立的。去,找工作去!
在这样的成长经历中,孩子的眼睛被绑缚,不能看;嘴被绑缚,不能说话;心被绑缚,不能感觉;双手被绑缚,不能做事;双脚被绑缚,不能走路;头脑被绑缚,不能思考;全身被绑缚,行动艰难。久而久之,孩子睁不开眼、张不开嘴、用不了心、动不了脑、甩不开手、迈不开腿,没法向前走了。他手足无措,心里感觉悲伤、难过、辛苦、无奈。孩子很想把这一条条一道道捆绑着自己的温柔的绳索都扯掉,挣脱这些束缚。
想象过了这样的一个场景,我们每个人都会深深地震撼。
孩子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感受会是怎样的呢?有力量吗?有自信吗?敢走上社会吗?答案可想而知,都是否定的。是啊,没有任何本领、没有任何自信,孩子哪里有力量出去,哪里敢出去,又能去哪里呢?
在现实中,很多孩子是这样长大的。今天太多的孩子,是被绑缚着长大,最后一步都迈不出去了。
我们想当然地就认为,当孩子的生理年龄长大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他自然就应该独立了,他自然就应该能干了,而常常忽略了在二十岁之前我们对他的培养和锻炼。
父母们温柔的绳索是多么的残忍。常常追求对错不顾效果,怕却怕的是,孩子连问题都没有问,父母就已经自作聪明自告奋勇自以为是地给出标准答案了。父母要时常觉察自己的语言、行为,想一想它们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其实,我们不用去翻字典,望字生义,“绑”和“帮”的区别就已经一目了然:把绳索放在前面就是绑缚,把绳索铺在下面就是帮助;绳索在前是绊马索,绳索在下甚至都能有力地托起杂技演员高空的平衡。“绑”和“帮”,这两个字的音、形都很像,但是父母的手、父母的心放错了地方,就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对待孩子,“绑缚 ”容易,“帮助 ”难。父母如果能够智慧、再智慧些,跟随孩子成长、帮助孩子成长,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会有多么大呢?
关于绑缚和帮助,我们还要继续厘清。在现实生活中,只有用心分辨,才能恰到好处地区分出“绑缚”和“帮助”。
看一看很多家长平日对待孩子成长的几种“绑缚”法吧,你会觉得很熟悉。
孩子的妈妈太能干了,能干到她替代了孩子的手和脚,孩子成长里的所有能够动手的事情全部被妈妈替代去做了;孩子的爸爸也太能干了,能干到代替了孩子的头脑,帮孩子做了所有的决定。而父母这些做法的背后就隐含着对孩子的不信任。以致最后孩子什么都不能也不敢尝试,不能也不敢去做。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绑缚的“爱”生生把孩子培养成后天的残缺,这是多么的残酷!
还有一个小故事。学校里组织春游,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鸡蛋。大家都吃了,有个小女生很奇怪,一直没有吃。老师问: “你怎么不吃呢?”小女生说:“这个鸡蛋和我们家的鸡蛋不一样,我们家的鸡蛋白白的、软软的,这个鸡蛋很硬,怎么吃啊?”原来,从小到大,她吃的所有鸡蛋都是家人给剥好的,小女生甚至没见过完整的鸡蛋长得是什么样子。我们替代了孩子的手替代了孩子的脚,以为这样做是在爱孩子。可是,在这样事事都被替代的环境中长大,孩子怎么可能有自信?孩子如何走进群体、长大以后怎样融入社会?他真的不敢走出去啊。
这样的孩子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
孩子两三岁了还帮他穿衣服;七八岁了还帮他洗袜子洗手绢洗澡;上学了,每天妈妈帮他削很多铅笔、水果用牙签插好了喂到他嘴里、扛着扫把替孩子到学校值日打扫卫生;上大学了,陪着孩子报到、帮孩子打扫宿舍、铺好床,有些妈妈甚至不再工作了,租间房子住在学校附近,好给孩子洗衣服。
不让孩子玩水、不让孩子玩沙子、不让孩子在地上爬、不让很大的孩子单独上学、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让孩子交朋友……在安全的范围内不让孩子做很多可以做的正当的事情。
有这样一对母子,有一天妈妈收到儿子寄来的一个很大的包裹。同事好羡慕,妈妈想:儿子长大了,儿子懂事了。同事们都期待着:你儿子给你寄了什么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积攒了很久的臭袜子、衣服,儿子让妈妈洗好了再寄回去。
有些孩子没有能力,很被同学们瞧不起。要知道,很多在外面被人瞧不起的孩子回家是很蛮横的。因为他没有锻炼出能力,所以一些事情不会做,而被人瞧不起,在外面受了窝囊气,回家就把气撒在父母身上。
或许孩子三岁之前在你身边生活,一旦他进了幼儿园,孩子经常发火和愤怒时,你就了解,也许是你教他的方法在幼儿园没用了、用不上了,因为幼儿园的小朋友和阿姨“不吃他那套”,当他发现自己的方法用不上了,就很着急,就想发脾气控制人。
一两岁的孩子就已经会跟父母玩这个“游戏”了,他已经学会了用哭来控制父母:孩子只要一哭,父母就会给他想要的东西。你就会满足他的需求,就觉得你应该给他。因为我们见不得孩子哭,非常想制止他哭,所以我们为了不让他哭,尽量满足他。于是孩子就学会了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他哭,父母就会满足他,他就学会了哭这个方法,用哭来控制我们。于是以后他只要得不到满足,就用哭的方法来获得。当他慢慢长大的时候,他也就以为只要他哭,这个世界就理所当然应该给他。当然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今天,是不是很多年轻人这么想:就算我没有本事,父母也应该给我一笔钱试试。这也是绑缚孩子成长的后果之一。
据调查,现在很多孩子,阅读能力非常差,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小时候爬得不够。要知道爬行对人类有多重要——孩子开始在床上爬时,一开始只是抬头,然后往后退,他手一撑,一撅一撅,慢慢慢慢,过一段时间,把屁股撅起来之后才能往前。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爬,但同手同脚,他的头也不能够向左向右地摇摆和做选择。突然有一天,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孩子开始不同手不同脚,头部左右看着向前爬——他的左右大脑开始连接。阅读,一定是左右脑同时完成,看到文字,有了想法、有了感觉。
现在的家庭,常常是条件太好了,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爬够,就开始走。没有爬够的孩子除了阅读能力弱之外,平衡感也很差,很多孩子是很容易失手打到别人的,也会做一些不符合规范的事情,失去界限。
沙子和水是孩子永恒的玩具。我们大人也有同样体会,到了海边,光脚踩着沙子,水一会儿过来抚摸着你的脚,那感觉是不是很好?很多孩子喜欢玩沙子,在玩沙子的过程中,给了他一个空间,比如孩子的想象、他跟沙子接触的那份感觉、他身体的感觉、他心的感觉,非常宁静。可是我们就怕孩子玩沙子玩水把家里弄脏、把衣服弄脏,就不敢让他玩、不想让他玩、不能让他玩。结果变成了,地板、衣服比孩子的成长还要重要。
我一直梦想家里有一个小院,种几棵桂花树,院子里挖一个沙坑,孩子可以在家里玩沙子,实在没有条件,就把阳台变成沙坑,孩子可以每天在沙子上滚来滚去,多好啊!他会跟自己的感觉连在一起。
不要小看那些有意义的游戏,它们教会孩子很多东西。
最重要的,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帮助孩子成长,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成长。
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成为孩子的顾问。我认识一位朋友,在儿子高考之前,他做了一件事: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和他儿子一起,把要报考的学校三年以来所有的信息、数据收集起来,进行了分析。分析过后,他告诉儿子:至于要报考哪所学校、什么专业,你自己决定。但是你知道,你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管你做什么样的选择,因为做完决定之后的代价是要由你自己承担的,我和妈妈想替你承担都承担不了,所以你要认真做选择。但是爸爸也可以告诉你,人生是马拉松,就算你这次没有选择好,谁说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一定赢?
你看,这位爸爸多么智慧:第一,告诉孩子做选择一定要慎重,让儿子自己做决定,所以要用心、要认真。但是并没有放任不管,而是帮他做分析、做顾问。第二,告诉孩子万一选错了志愿也不要紧,人生是马拉松谁说跑在前面跑得快的就一定赢?孩子,这次万一你做决定没有做好也不要紧的,你的人生依然很好。
再讲两个关于帮助的故事吧。
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和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决定周末去游乐场玩。爸爸妈妈对女儿说:“这一次和平时出去玩可不一样,不是爸爸妈妈带你,是你带着爸爸妈妈玩。这次我们总共花三百块钱,钱由你来掌管、行程由你安排,怎么去、买门票、玩什么、吃什么,都由你来决定。好不好?”女儿又开心又新奇,认真地接过钱来,开始策划整个活动。
带着爸爸妈妈坐车到了游乐园,女儿去买门票,征求爸妈的意见 ——玩什么项目,在女儿的精心安排下,全家玩得很开心。
玩累了渴了,女儿去买雪糕,挑挑这个,看看那个,算算手里的钱,最后选择了绿豆雪糕,买了以后递给爸爸妈妈,说:“绿豆的,又好吃、又下火、又解渴、又便宜。 ”
游乐场的一天,一家人其乐融融,玩得又开心、吃得又好、钱也花得恰到好处。只是家庭活动中一个很简单的换位,在快乐中,父母就帮助女儿锻炼了学会用钱、做计划、照顾他人等好多种能力。
还有一个故事。还记得五岁的小男孩洋洋吗?
这是一个外婆鼓励洋洋学滑旱冰的故事。
广场上几米长的一个缓坡下面,洋洋穿着旱冰鞋,扶着栏杆,在学滑旱冰。外婆不时地在旁鼓励: “洋洋勇敢些。 ”洋洋想要滑上缓坡,外婆说:“洋洋,躬起身子,腿摆动的幅度大一些!”洋洋试着试着,就做到了,滑了上去。
从始至终,外婆没有扶洋洋一下,外婆自己也从来不会滑旱冰,但是洋洋很快就在外婆的帮助下学会了滑旱冰上坡。你看,外婆是怎么帮助到洋洋的呢?这些,叫做真正地帮助到孩子成长。
亲子如是
1.反省自己,对孩子我们是“绑缚”多,还是“帮助”多?
2.你真的信任孩子吗?你自信有方法培养独立的孩子吗?
3.做什么,是真正帮助孩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1065703.html
相关阅读: